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何以笙箫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上映4天收获2.34亿票房,成为现象级电影又一典型案例。(人民网 5月4日)
近日,《左耳》、《何以笙箫默》两部评分不高的青春片占据了五一档约50%的票房,使得同档严肃电影《闯入者》的导演王小帅感慨称:“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笔者认为,商业片和严肃片就像一个母亲的两个孩子,在市场里各据一席。在市场化的今天,对于电影商业性质的过多吐槽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一部现象级电影的出现,是靠话题赚观众的眼球,靠营销宣发带来的高回报去替代电影本身的诚意创作,那无疑本末倒置,终究会成为电影市场的快消品,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将就”。
现象级电影本是能够引发全民关注的电影,但近年来催生出许多“粉丝电影”、“综艺电影”,票房奇高,口碑却平平。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整个故事碎片化的处理,感情的变化、场景的转变都显得十分的突然,像笔者这样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也不奇怪了。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在艺术层次上有较高的要求。而很多新晋电影人却忽视了这一属性,奉行“营销为王”的票房策略,在电影品质上降低了自我要求。放眼当下影视圈,作家导演、演员导演、老板导演比比皆是。导演和主演们在接受采访时常常强调自己的“认真”。也许他们没有“玩票”态度,但未必有做电影的实力。电影这个行当是有技艺门槛的,光有态度和情怀,做不成好电影。《何以》已经有了前期畅销书和电视剧的基础,为什么不用有经验的团队把电影的剧本和后期做好,赚了票房又赢了口碑呢?
而对于观众而言,营销手段近乎一致的现象级电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票房转冷。就像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到的那样,“感官刺激主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反而黔驴技穷,让人麻木。麻木之后的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回归美感。”
有人曾提出过优秀导演的检验标准之一是作品能否激活一代国人对当前社会问题、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从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来看,中国电影距离形成真正的电影文化尚且需要一段时间。但笔者保持乐观,一部具有全民话题性的电影必然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国产片市场的成熟,现象级电影若能反映好中国题材,引领正面的价值观,必将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更强的活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乐玢瑶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