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向澎湃新闻记者反映称,江西省萍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武汉宣传萍乡旅游,派发了两万份“凉民证”,引起争议。(8月21日澎湃新闻)
稍具历史常识的人,一看到此“凉民证”,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彼“良民证”的影子,这是一段烙在国人心上永远挥之不去的耻辱印记。国之耻,同样亦为民之恨。但未曾料到,距抗战胜利数十年后的今天,江西省萍乡市旅发委的某些官员,仅仅为了达到”扯眼球“的营销目的,竟然置国格人伦于不顾,利用“凉民”与“良民”的谐音,做起了这毫无底线的“买卖”。
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还同时享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及中国美丽田园等美誉。因此,我们能够体会萍乡人民的家乡自豪感及荣誉感,也能够理解萍乡市旅发委急于创出旅游品牌的苦衷。
但不要忘了,萍乡市除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还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更是近代史上举世瞩目的“革命摇篮”:1906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这里发动的萍浏醴起义,1922年刘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另外作为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都给这座城市竖起了一座座“丰碑”。不知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们,如果地下有知,看见在他们曾经洒满鲜血的土地上,游客挥舞着那刺目的“凉民证”时,会作何感慨?
据悉,这等荒唐事并非初次:早在2012年,湖北恩施旅游景区就曾在武汉发放过“凉民证”,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不满。不知何故,前车之鉴,依然挡不住萍乡市旅发委某些官员“前仆后继”,继续上演着这失德失格的营销“大戏”:6月13-14日,萍乡市旅发委携萍乡各大景区工作人员走进武汉,在武汉大学校园等地进行“诚邀武汉市民免费来武功山纳凉避暑”宣传活动,并现场派发2万份“凉民证”;与此同时,萍乡市旅发委微信公众号大张旗鼓推送标题赫然为“2万份凉民证派送武汉市民”的文章,文末附有“凉民证”照片,并标注为“景区精心制作的凉民证”。其活动策划之周密,宣传手段之煞费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只此一次”,并强调说是为了“做大做强萍乡旅游市场”。但无需讳言,这类以打“擦边球”、走“险棋”开道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触及了公众的容忍底线。不但起不到为武功山旅游造势的目的,相反让诸多具有历史常识的人们有种犹如“吃了苍蝇”一般的感觉。
其实,萍乡市实施“旅游兴市”有着独具优势的切入点。譬如,可以在“一湖、二泉、五瀑、七潭、七岩、八峰、十六洞、七十五里景”的宣传上做足文章:无论是包括“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红岩峰瀑布群,金顶古祭坛群在内的江南三大绝景,还是“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的奇峰异景,都足以让人们对江南三大名山之一的武功山如痴如醉。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掘“红色”资源的魅力,把人们对萍乡市红色史迹的向往及对武功山绝美风光的痴迷揉为一体,推出“踏先辈足迹、觅武功风光”的宣传攻势及旅游套餐。相信这样的宣传理念比之所谓“凉民证”的低俗之举,其高下立马可分。
事实必将证明,以兜售“凉民证”来达到“眼球效应”,必会得不偿失。不但不会为萍乡市的旅游增光添彩,相反会引发人们程度不同的反感,从而为萍乡形象“减分”。希望萍乡市的有关部门,能闻过则改,让“旅游兴市”回归正确的轨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甫祥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