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又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解禁”年,全国一批4A级以上景区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有景区带头,其他景区的票价便有涨价的“冲动”,以应对三年来包括人员工资在内各种成本的上涨(9月5 日《新闻晨报》)。
我注意到,景区票价“3年期”调整规定实行以来,大抵形成了“3年到期景点门票涨价——媒体舆论不满说了白说照涨不误——3年到期景点门票再涨价——媒体舆论不满再说了白说照涨不误”的恶性循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旅游业的奇葩级尴尬。究其原因,我以为媒体舆论之不满反对声,大多泛泛而谈或情绪化诟病,庶几乏有说到点子上,换言之,未能真正廓清“3年不涨”变“3年即涨”的真问题。
对“3年不涨”变“3年即涨”怪象,我看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廓清。景点涨价的钱应有谁出?景区票价作为对景区投入和运营成本的补偿,本质上是对景点属性权益的分配和让渡。说白了,是在政府、景区、旅客钱袋中钞票转移的一种平衡。尤须厘清的是,不少景区占有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是作为公共政府理应提供给公众的公共产品。换言之,政府有责任义务参与公益部分无偿投资,而不是悉由景点抑或主要依赖门票涨价补偿成本维持运营,更非政府将景区门票收入错位掠夺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或外快肥缺。从媒体报道看,时下不少景区的公益性界限十分模糊,景区大都实行市场动作。如是,“3年不涨”变“3年即涨”便不足为怪。此其一。
其二,“3年不涨”“3年即涨”到底是否合理?其实,门票价格既然交由市场定价也好,抑或实行政府监督定价亦罢,设定“3年不涨”皆有悖价值规律。照理说,门票该涨时随时可涨,为什么要等到3年;反之,不该涨的,3年后也不能涨。3年作为时间概念,与门票价格涨落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理性关注和廓清的倒应当是,门票价格到底该不该涨?应当涨多少?而不是所谓“3年不涨”变“3年即涨”现象本身。由于长期缺少对真问题的关注把握,衍生的目下怪圈和误区便是,众景区似乎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形成“3年不涨”即“3年即涨”认知,贻入3年周期性跟风涨价冲动误区、公众则陷入“凡涨必反”“反了白反”非理性误区。这便是上文所说“涨价——反对——再涨价——再反对”的恶性循环误区。结果殊途同归,除了徒费口舌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反而是问题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其三,门票涨价监管机制设计运作到底是否合理?我一向认为,“3年不涨”之所以变成“3年即涨”,背后不能不说至少暴露出现地时监管两大问题。一则,监管不力。应当说,时下各地景区罹患涨价“冲动症”,导因之一正是作为监管前置程序的“涨价听证会”,早已实际上已异化为“涨价通过会”。当一个听证会便成“聋子耳朵,做做摆饰”,“3年不涨”变成“3年即涨”纯属正常,“3年不涨”不变成“3年即涨”反而不正常。再则,监督残缺。多年来,人们只熟视景区门票涨价,却从未见过门票降价。而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门票价格是应有涨有落的。如果说“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监管“无形之手”不便不应过多干预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作为实行政府监管门票价格的责任部门,对景区门门票比如在经济下行、旅客减少、景区缩水、运营成本下降等情形下的逆势上扬,理应“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不是实行装聋作哑的“驼鸟监管”。我坚持认为,就监管维度审视,“3年不涨”变“3年即涨”的问题,实则也是监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可以断言肯定的是,假若监管守土有责不辱使命当好“看门狗”“守门员”。老百姓就不用操心劳“3年不涨”变“3年即涨”的神,从而操心也是白操心,劳神也是劳空神。
我想善意提醒旅游业者的是,时下因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用旅游引擎拉动内需已然成为顶层提振经济的重大战略选择。对旅游业而言,这既是需要识时顺势的时事政治,也是行业加速发展由做大到做强的绝佳“利好”机遇。无论作何计策如何计策,大智者“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涨价“自古华山一条路”,振兴旅游的方法有的是,堪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鼠目寸光者才亦步亦趋迷信盲众,在涨价一棵树上吊死。更为要命的迹象是,目下,设若谓国内旅游顶多只是“算术级”增长的话,境外游则成“几何级”增长却呈现高开高走一路飘红的后势。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与“3年不涨”变“3年即涨”将国内游客逼出国门正相关?但我知道,国内游即时未来效益肯定与“3年不涨”变“3年即涨”“负相关”。不信,走着瞧吧。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庆贵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