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了这么久,终于有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获得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实现零的突破本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曾想到因为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却刮起了一阵“血雨腥风”。
如果我们的获奖者是位高学历,最好有院士头衔,又出国留学,还是位英姿飒爽的男性,那么这一切就都符合中国的“大团圆”结局了。可偏偏是一位院士选了几次没上,又没出过国还不会说英语的老奶奶,更为重要的是,连在SCI上都没发过文章的人,居然得了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
这样鲜明的对比,让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和教育制度被放到网络中进行“花式吊打”,啪啪地扇了无数个耳光。于是,充斥我们眼球的不是对于中国获得诺奖的祝贺和赞扬,而是各种质问和调侃:中国的院士都是干嘛吃饭的?教师一天到晚写论文、评职称有半毛钱用吗?更有甚者还抛出了“读书无用论”的陈词滥调。好像一个诺奖就能否定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和评价制度。
平心而论,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是存在诸如重考试轻实践,重成绩轻综合素养等弊端;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存在诸多和实际不相符的矛盾。如果要改革必然会得到大家一致的拥戴。可是用一个诺奖来否定整个体系有失公允。
从客观来看,屠老获得诺奖的发明是因为她30年前对于青蒿素的研究。从发明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这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换句话说,诺奖出现需要时间来沉淀,可能中国未来的下一个诺奖已经走在路上。也许那时的获奖者就会“高大全”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诺奖在一项发明中的得主不能超过三个人。当时中国的牛胰岛素之所以没有获奖,除了国际国内原因外,很大的因素是由于我们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发明,无法申请。这次的青蒿素其实也有团体的力量,只不过是我们屠老贡献较大罢了。
从主观来说,诺奖虽然象征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但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就好像自己觉得拍得很好的电影可能获得不了奥斯卡奖而你认为是烂片却斩获颇丰一样。可见,个人的案例无法否定整个科学界的研究。
更不用说“三无”头衔与获得诺奖是“标配”以及“读书无用论”这样的论断有多么可笑。马云是因为长得丑成为中国首富?比尔盖茨是因为只读了初中才创造了微软?
细细捋来,网民的表现有恨社会腐败的,有反对精英文化的,有借机表达制度不公的……无论如何,他们的狂欢和意淫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对于自己心中不满的一种宣泄罢了。在这件事上,诺奖颁给中国没有错,屠老得奖也实至名归,搭错的只是意淫的那根神经!
稿源:荆楚网
作者:柯玉乾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