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王鹏程:“逼捐”捐不出真正的慈善
发布时间:2015-10-12 11:46:56来源:荆楚网

  近日,郑州有小学生家长向河南商报记者反映,他们几岁的孩子回家要钱,说是慈善日学校要捐款,而学校也发来提醒带钱的短信,家长感觉被“逼捐”。(10月12日《河南商报》)

  此类事件在新闻报端时有出现,诸如2013年4月25日,芦山地震后,北京某幼儿园对学生规定了最低捐款额;“8.12”大爆炸后,天津南开区教师被要求捐款等等。捐款是献爱心的一种方式,号召学生捐款,有助于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助他人,献爱心的正确的人生观,无可厚非,这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问题是,有些学校将“乐捐”变为了“逼捐”,把心悦诚服变为怨声载道,这无疑是适得其反,与慈善的初衷南辕北辙,也损害了慈善的公信力,伤害了人们的爱心,强制捐款捐不出真正的慈善。

  捐款本是体现社会和个人爱心的慈善活动,它的初衷是扶贫助弱,让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心,让社会充满温暖的爱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愿捐款,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自愿捐到所谓的“最低限额”,所以这种逼捐“无疑”违背了家长与学生的意愿,给学生和家长强加负担,是不能被认可与接受的,是应该被明令禁止的。这种强制捐款也没有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让学生有了“唯钱爱心”的想法,以钱的多少去衡量爱心的大小,捐少了还可能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让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面子,这无疑对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与伤害。

  学校的强制捐款,实际上就是家长用钱去买老师和校长的面子,校长用家长的钱去为自己“埋单”,去给自己长面子。这无疑是打着慈善的幌子转嫁自身责任、掏家长的腰包,是一种权利滥用的行为,是懒政的表现。同时,募捐来的钱是否真的用在扶贫助弱上,这些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

  慈善源于爱心,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回归感,但学校的强制慈善硬生生的剥夺了学生与家长的爱心权力,爱心捐款成了学校领导需要完成的漂亮政绩目标和理直气壮强制摊派的任务,这是多么令人心寒的一出闹剧。在数字堆砌的错误政绩观、事业观、价值观的驱使下,最具人情味的慈善都被充作堆砌政绩的基石,这是懒政的表现,更是无赖的行径。李克强总体多次强调要晒一晒机关单位的“三个清单”,现在是时候明确学校及机关单位关于扶贫助弱的责任清单和强制捐款的负面清单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鹏程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