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回家,踏着乡土,闻闻家乡的味道。五湖四海的人此时都赶往老家的方向,当回到老家时,请记住尽量多说家乡话。
家乡话,俗称方言或“土话”,象征着历史进程中某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除了表情达意,还折射出一方人的性情喜好、思维和言谈的特点。而如今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在一些商业气息浓郁的地区,使方言逐步边缘化。很多新一代的小朋友压根不会讲方言,因为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人,在家里也强迫孩子说普通话。目前上学的孩子们大多已处于方言能听不能讲或不愿讲的地步,这样的后果是方言在下一代将逐步灭绝。很多年轻人甚至宁愿讲一口“弯管子”的普通话,也不想讲方言,怕自己被他人嘲笑土气。
在普通话推广的今天,方言却正在悄然无声地消逝,其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普通话一面唱红的背景下,讲方言如果被误认为就是“土气”,那么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悲哀。现代语言计划的每一步推进都没有对方言做简单化的否定和排斥,随着“推普”运动的深入开展,规定公共交际场合讲普通话是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无形中使方言的活动天地日渐缩小,甚至现在很多私下场合人们都不愿意说方言。
谈到方言,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其实,在某些复杂的方言区内,还可以再分为若干个方言片。方言有不同的声调,吴语有6个声调,吴侬软语,苏州人吵架外地人听着像唱歌;粤语有9个声调,北方人戏称粤语为“鸟语”,说得是粤语说话使不上劲,等等。不同地区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语调、语法,表意之深刻,表达之独到,这种表现力是普通话难以企及的。正因为各家方言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丰富文化多样性,因此才构成中华语言文化的宝库。
方言作为一个地区文明的化石,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合家团聚,乡音使人倍感亲切,普通话则有点拒人千里;方言的风格偏向淳朴自然,普通话则带有一定装饰性;方言用一些地域性强的词汇和发音更能直接表明情感,而普通话表意范围则相对局限一些。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体会,如果消费时讲方言,服务员就会亲切些,价格也相对合理些。如果讲普通话,则会被视为外地人,不仅不会热情服务,还经常会被“宰客”。因为讲方言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当地人,好比邻里关系,要互相照顾,而对于外地人通常只是一锤子买卖。
方言的独特魅力日益重要。因此在当前,要树立一种保护方言的紧迫意识。从娃娃抓起,课堂上教育普通话也好,外语也好,课外必须要求用当地语言沟通。对于年轻人来说,正式场合用规范表达,非正式场合尽量用方言取代,要是不会则要赶紧向长辈请教,时刻珍惜并发扬这种老家的智慧。同时希望国家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保护方言的法律,各地电视台和广播台也应该设立纯方言的栏目,用方言播送当地的区域新闻。这样有利于方言保持活性,也保护汉语言复杂的血统,让我们使用的中国话永远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正是乡音乡味的独特魅力。回家过年,到村子里的小店消费时,浓浓的乡音让人有一种归属感、满足感,是普通话取代不了的,这才是过年的味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曼诗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