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颜陈:从春节“段子”看舆情
发布时间:2016-02-19 08:49:09来源:荆楚网

  段子经常有,春节特别多。亲友聚会、磕头拜年、相亲对眼、走村窜巷,都是段子横飞的场所;同事、老乡、上下级、朋友之间,一个亦正亦邪的诙谐段子顷刻拉近距离;吐槽春晚、自晒窘图、装萌卖傻、快意网红,网民在方寸之间挥洒激情。段子句式简短整齐,语言朴素通俗,极富民间智慧。段子文化的出现,映射出当下网民心理,体现了当今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从“段子”里看春节,看的是段子承载的世情百态。

  春节“段子”是放大镜。专家云,分析“段子文化”所蕴含的社会舆情和价值取向,是当今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央视推出“猴赛雷”的春晚吉祥物开始,段子手们就充分发挥文化创造积极性,在舆论场烈火烹油,寻求“成全自己、恶心别人”的心理满足。春晚的红色元素引发一些网红讥评,“去年我记得我说过是最垃圾的一届春晚,看来我还是太年轻了,今年春晚不带上装备是没法看了,不说了我去找红领巾了”;《难忘今宵》的旋律刚刚响起,就有网民发帖捎信给导演,“我实在是太喜欢李谷一老师了,能否一开始就让她上场”;导演自评一百分还不够,另有央视、光明日报、新华社发文加持,然而网民就是不买帐。官方和草根舆论场对掐,网民观点交锋,小段子引发大段子。客观而言,春晚“段子”反映的是网民种种讥诮、不满乃至抑郁等情绪,反映了人们对丰富多彩、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渴求,以及草根阶层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顿。

  春节“段子”是加油站。“段子”创制者和传播者们的价值取向,总体上讲有相当的合理之处。春节期间流传于微信朋友圈的励志段子,就反映了健康的社会心理,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比如,“如果有一天,你的岗位被替代了,请不要奇怪,因为你还在过年,而人家已经在签单了”;再如,“春节几天假期已经结束了,我们都已经开始上班了,知道你还没有歇够,请想想自己的存款和账单,还有房贷和车贷”。这些“段子”集中表现了网民情绪和生活智慧,虽与见诸主流媒体的政治话语迥然不同,但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这些春节“段子”之所以能够在特定时期内广为流传,根本上在于其契合了网民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对受众具有吸引力和共鸣感,故其负载的精神养分被舆论场吸收,真正发挥出催人奋进的实际效应。

  春节“段子”是万花筒。“段子”体现的社会心理十分复杂,既有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积极面,也有不健康的消极方面。春节期间,有些“段子”反映的就是不健康甚至颓废的心理,表达着低下的品位和异常的价值取向,但更多的是网民对于此间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显现。比如:“每逢佳节胖十斤,但是这个春节例外,因为我是股民”调侃春节期间全球股市大跌,“别闹了,你家的儿媳妇二十年前就被埋掉了”嘲讽计生政策等。一般的时政“段子”会放大主流价值和文化导向中的问题,但春节“段子”表达民风民情,愤懑怨恨少而温和机智多,较好地扮演了疏通民意、引领民风的重要角色。

  新媒体时代,是多种价值观共存的时代。承认差异,包容多样,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春节“段子”风行,不仅是社会价值取向宽容多元的表现,也是社会环境宽松、人们心态宽厚的结果。在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应重视“段子”在舆论场所形成的健康社会心理,用积极向上的“段子”引领段子文化的潮流,这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精神方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颜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