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学雷锋”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就会有集中的宣传报道,大街小巷助人为乐的“小红帽”也随处可见。在这一天,好人好事特别多,但是过了这一天,看到路人摔倒会犹豫“扶不扶”,遇到有人落水会迟疑“救不救”,一双本能伸出去的手又会缩回来。
据报道,上海超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不愿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自身能力不足、时间不够、意愿欠缺等也影响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
当“不敢做好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潜在地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陌生人不可靠,商人不可靠,媒体不可靠,慈善不可靠,组织也不靠谱。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社会系统,我们都保持怀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传统社会做事讲究“找熟人,跑关系”,信任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现代社会更需要应对陌生人,熟人信任规则因此失效。同时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一旦出现不严不公,就会丧失法律的权威,信任基础出现真空。在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里,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诱导,缺乏诚信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人不遵守规范,形成“破窗效应”结果是失信问题恶性循环。
破解信任危机需要重塑全社会的信任感,共同打造诚信环境,政府、企业、个人要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健全法制环境,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另一方面加强道德规范和舆论引导,让好人有好报。全社会诚信意识提高,助人为乐便成为一种常态,学习雷锋也就不只是在学雷锋纪念日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蔡练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