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地方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观感反差强烈的事情——这名干部乡下有个叔叔,说起腐败和不正之风来,那叫一个咬牙切齿,从村长骂到乡长、县长。但是最近,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他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让找找关系,安排安排。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是自己的事啊,能一样吗!”(3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不找人,心里不踏实”、“花钱买安全感”,这种“腐败亚文化”在不少地方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特别是在基层,特别是在小地方,“巴根草,根连根”,或是“老表的老表”,或是同学的同学,或是战友的战友,或是老乡的老乡,办起事来,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且事实,这种“找关系”也往往奏效; 尤其是小地方的年轻人找工作,最为讲究的“拼爹”,水最深的地方的是“公考面试”!
为什么“腐败亚文化”像臭豆腐,而“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很香”?在我看来,根本上还是“信息不透明”。
此处的“信息不透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信息不透明,老百姓办一件事,不知道要过哪几道门槛,什么“能办”,什么“不能办”,政策乃至法律规定大都藏在相关官员的肚子里,“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二是办事的结果不透明,同一个项目,到底是谁有所“得”,而谁却有所“失”,“得”在何处,“失”在何处,因为暗箱操作,也往往“没有好处不作为,给了好处乱作为”。
“阳光不锈”,阳光也是消毒剂。治理“腐败亚文化”,其特效药是“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政策信息应透明,老百姓去政府部门办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走哪些程序,一次性地以“正面清单”的方式打印出来,并公诸于众,好让大家对号入座;另一方面,同样一件事项,哪些人“顺利过关”,也得张榜公布,以便社会监督; 反观之,权利在阳光下运作,而“权在用,云在看”,看谁还敢“权钱交易”?
最后,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信息公开化”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地“市场化”,也即多讲“市场决定论”,“政府审批”当越少越好,一些审批项目不需要再审批了,而市场上“求人不如求已”,谁还愿意去“花钱买安全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传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