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早上7:20,前面走了3部104车,好不容易才来一部115车,该车从始发站出来没多远,已经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挤上去,难于动弹,中间挤着七八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近两年每天坚持挤两部公交上下班,沿途要经过数个中小学,经常碰到一些中小学生和老人,这使我想到了最近民众热议的上海取消公交“敬老卡”新闻。
自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施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政策,改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连日来,社会积极评价,如《取消老人免费交通并非坏消息》,《取消敬老卡,善莫大焉》。6月30日《新京报》刊文《取消老人免费乘车背后的真问题》:上海此举最大的价值在于,认识到了当前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中的根本问题,开始调转财政投入的方向,促进资金投入和养老服务的精准化。
取消公交“敬老卡”,民众多给予了正面评价,看好这一制度的推广和重大意义。天天带孩子挤公交的笔者没有这样乐观,取消公交“敬老卡”,或许上海市政府并没有民众想的那样多,想的那样远,不过是本辖区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个举措罢了。
取消公交“敬老卡”,“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8成以上”,一天的事例能说明什么问题?事情还有待观察,就现实而言,取消公交“敬老卡”面临数个问题的重大冲击,政府应对不好,完全可能面临类似民众要求废除985,211工程一样的命运。
问题一:取消公交“敬老卡”,钱从哪里来?65-69岁每月获75元;70-79岁每月150元;80-89岁每月180元;90-99岁每月350元;100岁及以上每月600元,这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笔者相信精明的上海人经过了调查和计算,目前可以承受。问题是,上海政府有钱,不代表其他地方政府有钱。中国老龄化已经达到13%,而且进一步加剧,这个钱只会不断增多。物价不断上涨,老年人会提出补助“涨价”的要求,这个要求很合理,诸多因素叠加之下,为养老等发愁的政府还能承受吗?
问题二:取消公交“敬老卡”,计划能跑赢变化?事实难料,比如某地公交,无论何人,一律免费,在全国大大地火了一把。笔者每年必去此地,对当地经济多少有所了解,没有坐过“免费公交”,但认为长不了。今年5月,笔者去坐就要数钱了。笔者坐过数年的班车,计算过3个司机的工资、油料、员工适当缴费等费用,断定它不长久,终于坚持不到三年左右,企业补贴不起了,彻底停摆了,员工只能自己搭公交上班了。老年人增长数量太快,各种开支增长太快,补助老人还能持久吗?
问题三:取消公交“敬老卡”,老人还会挤公交。笔者观察了两年,只有3个左右的小学生独自去学校,其他多是爷爷奶奶亲自背书包送上学。看看近日全中国刷屏的“寻子微信”,或许可说特例,但现实残酷,交通事故、拐卖等防不胜防,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孩子有难全家悲,家长如何放心?只好为难老父母,让他们送孙子孙女上学。越这样,孩子越难独立,公交就越拥挤。纵使颤微微,老人也得挺身出,孩子不上班能行吗?孙子不接送能放心吗?补助算个俅,该挤还得挤,孙辈安全比天大。
取消公交“敬老卡”,能得到各地积极响应吗?以580万人口的湖南省常德市为例,该市实际上能够享受到公交优待政策的城市老年人大约不到40万,仅仅市级财政每年为此拨付公交公司的专项补贴资金就达800多万元,但是,其结果却是公交企业、普通市民和老年人都有诸多不满之处。不经过广征民意,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怎么可能让民众满意?政府又怎么敢随随便便推行老人补助呢?
取消公交“敬老卡”,只是一个特例。福建省回应民众时表示,目前没有这个计划,很多地方都没有类似计划。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能花多少钱?公交补助显然谈不上“把钱投到老年人最需要的地方”。取消公交“敬老卡”,就能更加公平合理?就能缓解高峰时段交通压力?逻辑上讲不通,法理上存疑,现实未容乐观,名义是关爱老人,实质是为缓解交通压力出力,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完全可能走向口惠而实不至,难以为继的困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统筹考虑的取消公交“敬老卡”难以复制。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