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三甲医院院领导电话坐诊、谎称报销返还医药费、专人冒充快递员送药上门,近日,一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电话销售保健品的诈骗团伙被房山警方抓获,团伙组织者王某以及团伙成员共19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房山警方刑事拘留。(11月14日 《京华时报》)
老人被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19人的犯罪团伙骗了1000多名老人120万元,这么大规模的诈骗,确实相当气愤,也值得人们深思。
从整个骗局来看,骗子自称医生,向老人推荐保健品,慌骗老人达到一定的购买额度,就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医药费,再佯装成快递员伪造快递单为老人送货上门,持续诈骗。类似的骗局电视中报道过的不止一起,甚至在电视剧《老有所依》中就原原本本地上演过这出骗局,骗子的伎俩并不高超,无非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老年人的群体特征。
一直以来,老年人是保健品销售的忠实用户和购买人群,只有找到被骗的发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此类诈骗。首先,有科学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外界的信任感会随之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对于老年人容易被骗这一事实,我们应有科学方面的认知;其次,许多老人在感情需求上是存在空白的,他们精神寂寞,没有机会与子女或者年轻人交谈,骗子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对老人嘘寒问暖,甚至不惜喊爹喊娘,争取老人的情感认可,从而一步步诈骗;再次,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些病痛,精神体力大不如前,相较于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加上他们之前多少有些积蓄,一听说可以治病强身的药或治疗仪,往往分辨能力变弱,一般都愿意大方出手购买,特别是有“医生”鼓吹服药后有奇效,想不买很难。
找到发生机制,就要对症下药。常常有子女因为老人痴迷买保健品急得跳脚,却忘记了用关爱为父母筑起诈骗“防火墙”,所以,作为儿女,要常回家看看,多抽时间陪陪父母,缓解他们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充分理解老人渴望健康的心情,多带他们去正规医院体检。出现诈骗或者虚假药品也说明了社会管理和药品监管都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应用有效机制为老人织就防骗“安全网”,一是对市场上的保健品进行有效排查,对虚假广告进行严肃查处,二是对诈骗团伙进行驰而不惜地严厉打击,彻底根除诈骗案件,三是鼓励老人正确使用投诉渠道,食药监部门和维权中心要积极为老年人服务,避免老人吃哑巴亏。
揭穿拙劣骗局,还需多方给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我们能给足老年人“安全感”,协助他们走出容易被骗的泥淖,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
稿源:荆楚网
作者:贾悦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