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剁手党们买得疯狂,随之而来的是快递员们日夜奋战的一周。生活中除了快递员,亦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夜班族”,比如24小时值守的客服,保安,物业,仓库管理甚至夜间加班修图的美工等。赶集网近日发布的一项“夜班族”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95后曾经上过夜班,上夜班虽然收入相对高,但生活不规律、没朋友成最大困扰。 (11月15日《扬子晚报》)
近日,《夜班族:耐得住寂寞,守不住繁华》一文,道出了“全民狂欢”的双十一背后,“夜班族”这一群体的苍凉冷暖。“夜班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称,他们是社会上根据人们的身份进行的新新族群划分,他们代表着一类人。他们身处自然的黑夜,禁锢在社会的樊笼,他们代表着新一代90后蓝领工人的无奈与心酸,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许能看得到这个社会不那么完整的一面。
族群,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指人口在生物上的延续性、共享的文化与价值、构成一个联系和互动的范围、拥有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定的成员资格。网络新时代下,族群的划分更加细化,更加简单化,也更加年轻化。年轻人喜欢站队,更喜欢在网络上寻找现实中无法满足的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同感。这是年轻人的时代,年轻人喜欢调侃,喜欢讽刺,喜欢膜,喜欢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表达情绪与看法。于是,根基于此,诞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新新群体”。“月光族”“啃老族”“剁手党”“低头族”“单身族”“丁克族”“星光族”……多元化的族群分类满足网络世界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发泄一下情感,寻找一下认同,在虚拟世界做着“我并不是一个人”的美梦。许多人,对新一代新兴族群的理解和使用仅限于此。
其实,他们的这种认知是畸形的,或者说是不足的。一个“新新族群”的诞生总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或则表达着某种社会现象,或则某个体现社会问题,或则代表某种社会行为。
双十一,我们甘愿做“剁手党”,“你也剁手了”“你剁了多少?”原本讽刺不理性消费的标签,也因为党派的站队,群体的认同,而变得欢乐,这是讽刺;手机时代,我们都是“低头族”,沉溺在虚拟世界,无视现实中的人情,“低头族”是对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患者的担忧;“啃老族”讽刺着垮掉的一代,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榨取父母,污染社会;“丁克族”“单身族”昭示着家庭观、婚姻观;“月光族”“星光族”控诉着分配不公、消费冲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新新族群”不应该被视为一个寻欢作乐的身份代码,一个自我调侃的玩笑,一次朋友间谈话的笑柄。相反,它是庄重的,严肃的。它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个族群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舆论风波,而舆论产生影响力。“月光族”让人们关注低收入者收入,“剁手党”提醒人们理性消费,“低头族”呼吁人情,“丁克族”让很多人审视社会心理……他们身上承载着更多更沉重的人文情怀,他们控诉着社会的不公,揭露着社会的问题,影射着社会现实,我们从他们当中看到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力量,一种足以改变社会的力量。
每一个“新新族群”的划分都隐藏着社会的悲与喜,根据行为、现象、问题,或贫富差距,或多元信仰,或社会心理,或名族,或城乡,或阶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存在于他身后的更多的东西。
稿源:荆楚网
作者:巩汉语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