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马拉松两选手猝死,查出大批“替跑”。24天前,首届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罕见地发生了两名参赛者猝死事件,其中1名死者为替跑者。昨日,2017年度厦门国际马拉松如期举行,猝死事件,丝毫没有影响马拉松飞奔的脚步。替跑者让马拉松变成猫鼠游戏。2016年,我国一共举办了306场马拉松赛事,接近每天1场。(1月3日《成都商报》)
近几年,马拉松赛事在我国风生水起。本来,马拉松是一项有益于民众健康的大众体育活动,不仅能强体健身,还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培养公民战胜困难、磨练意志品质的一次机会。然而,马拉松比赛,目前基本上成了各地的一门生意,各种功利性、投机性的成分掺杂其中,使原本健康向上的马拉松赛变了味儿。而伴随其中的“替跑”“猝死”等,仅是马拉松赛诸多乱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说马拉松是一门生意,就是其举办的目的被严重扭曲。一些赛事主办方为了出成绩,唆使一些成绩好的职业选手,如非洲选手参赛,并以高额奖金诱惑,不少国际马拉松赛前几名都是非洲职业选手。参加这种赛事,人家跑完了拿了几万美金,拍屁股走人,根本起不到推动健身的作用。还有不惜使用成绩造假手段吸引眼球,如某城市的马拉松赛上,竟有300多位选手跑进2小时10分之内,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就连外国媒体都给予了关注。而造假,就是为了提高知名度。
马拉松赛事上,受益最多、最直接的就是相关体育用品公司。当然,品牌商的赞助是体育比赛的一部分,少了它也不行。然而,看到有利可图,不少赞助商就趋之若鹜,致使一些有组织的参赛单位团体购买其产品,如服装、运动鞋等,价码一涨再涨,这使马拉松失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马拉松赛目前成了一个地方展现政绩的活动。马拉松办得越红火,知名度就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论功行赏,因为各地都要靠这种大型活动才能造成“轰动效应”,这当然使地方管理者乐此不疲。企业获得利润,民众获得锻炼,政府获得名声——这是一本万利的马拉松。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增多,各界人士的参与,商家嗅到了商机,纷纷投身其中,从提供赞助到直接组织赛事,地方政府最看重的,是其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提升城市知名度、拉动经济、叫响旅游等。总之,到处都是“生意”,就是缺少对赛事本身内在规律的重视。由于办赛门槛的降低,市场不成熟的问题不断显现,就出现了各种事故,如替跑、猝死等。
从报道中获知,就连“替跑”都是生意。有名额限制,就会有寻租的空间、腐败的空间。例如,100元的价钱,通过“名额转让”就能被炒到1000元。而且,转让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赛事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对此的检查松之又松。别说对名额的检查,就是在实际操作中的“健康证”,组委会的检查都是“象征性”的。如此,导致的替跑、猝死等乱象能不频现吗?官方宣称的好几种疾病患者不宜参赛的规定,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马拉松赛精神一般被理解为“挑战极限的勇气、超越自我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放弃的坚定”。要把这些精神用在赛场上还行,可要是用在了赚钱、投机上,一定会使马拉松赛变味儿。当一个体育赛事完全成了一门生意,也就走到了尽头。就是备受喜爱的足球、篮球等联赛,也必须是体育本身与商业运作的兼顾,何况一场马拉松比赛?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遍地开花,的确有些过火、过头,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一番了。我们为什么要办马拉松?不就是为了全民健身吗?背离了这一初衷,马拉松赛事之乱象,就一定还会接着上演。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