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行星科学专家郑永春研究员在接受采访问时认为,除了地球,我们别无他所。宇宙中与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的星球是不存在的。虽然,从太阳系外看地球,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恰恰是这粒尘埃,成了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我们不能在地球上肆意破坏和污染,把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孩子,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2月24日澎湃新闻网)
尽管美国航天局称40光年外发现7颗类地行星,拓宽了人类寻找“第二个地球”的范围,让人类 “走出地球”更具选择性,不过“地球唯一性”则意味着,愿景与现实之间并不对等,人类想在地球之外,找到另一个宜居宜业的家园希望渺茫,实行“生存环境”替代或者备用,亦看不到任何希望。从科学的层面讲,“地球的唯一性”则说明,人类要想到生存与延续,离不开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
不过,与家园的重要性相比,则是人类活动对家园的巨大破坏与伤害,从植被、森林、草原的损毁,到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洪水、干旱、台风、冰雹、酸雨、沙漠化、地面沉降,以及农业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日渐增多,灾情日趋严重。地球已被人类折腾得千疮百孔,清清的水已变得发臭,绿绿的山也被开放得面目全非,不受节制的废物排放导致气温升高,温室效应改变了地球的节气,四季不再分明,天气变得越来越狰狞而可怖。
气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每个人都有切肤之感,保护的重要性也人人皆知,个体的倡议、社会的呼求和国家间的对话,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呈现。不过,有保护共识却未必有统一行动,广泛存在的利己思维和利益导向,无论是国家还是集体,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都对别人要求得多,而自我努力的极少。急功近利的短视,让人并无长远的利益考量与风险顾及,“我死后,那管他洪水涛天”。个体也好,群体也罢,不约而同秉持着“保护只是别人之事”的价值观。
当某个人看到别人以污染、破坏、损毁换取利益,对公共利益形成了损害,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制止,而是如何效仿与学习,或者比之更为厉害,那么就无以避免整社会的堕落;当一个地方想到,只要污染不留在自己的地盘,那么如何做都不为过,则无以避免彼此互害——上游的污染制造者,从来都不会考虑下游的感受,然谁又能真正生活在真空中?国与国同样如此,都希望别人承担的责任多一点,自己少承担一点或者不承担,争吵不下的僵持与博弈,让全球性大气控制谈判陷入停滞,重新启动并真正获得成果也变得遥遥无期。
就此陷入了典型的“公地悲剧”之中,大家都在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过谁都没有真正重视并尽起责任,反倒是比较谁能从环境成本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相比于个体,国家层面的责任缺位才是最大的隐患所在。尽管地球已被人类折腾得奄奄一息,然而谁都未能把危机感转化成共同行动。反之,则是“把污染送给别人”的自利性,最终造成了“互伤”的恶性循环。也恰是人类的私欲的劣根性,让污染与治理反向而行,不断拉大的责任鸿沟,让地球污染、破坏的状况无从得到改善。
“唯一的地球”是一种常识重申,是一种后果警示,更是一种责任呼吁。若任由现状发展,则某天人类的毁灭,不是基于自然规律的演变,而会成为人类自酿的一杯苦酒。作为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需要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尽责呵护。因此,我们不能在地球上肆意破坏和污染,把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孩子,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稿源:荆楚网
作者:堂吉伟德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