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评论大赛】孙志鹏:“新闻反转剧”的背后是遍体鳞伤的媒介公信力

发布时间:2017-04-29 11:18:21来源:湖北日报网

  最近一年来,“反转新闻”仿佛成 为了一个热门名词。当新闻媒体将新闻事件发布于报端时,我们是信息的接受者,我们接受了媒体的报道 ,我们愿意相信报道的就是事 实。然而,没过多久其他媒体,甚至还是同一个媒体竟然又会报道出有关同一事件的截 然相反的言论。剧情突然发生逆转, 让很多人 猝不及防眼花缭乱,而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所谓“打脸”一 词渐渐成为了针对媒体的高频词汇。渐渐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自己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人们可以根据“剧情”改变自己的态度。但笔者认为在“新闻反转剧”中,无论是剧中人还是看客,尽管在享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激情同时,往往最后最受伤的确实那遍体鳞伤的媒介公信力。

  比如去年国庆节期间,一篇名为“日本京都中国老人碰瓷事件”的报道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斥责和吐槽。然而紧接着,故事又发生了大逆转。当事方、中国老人的家人和涉事旅行社领队坚决否认碰瓷,并给出了老人受伤的各种证据,也让这篇报道引发诸多后续争议。报道记者和日本有关方面都进行了更正和道歉。又比如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袁某通过新浪微博发言称,“因扶起了一个摔倒的老人而反遭诬陷”,由于现场没有视频监控,希望路过的目击者能为自己作证。该微博发出后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但经事发地龙泉派出所多方调查取证,证实袁某骑车经过桂某某时,相互有接触。大学生袁某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

  笔者认为,类似种种“新闻反转剧“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和媒介公信力的丧失。因为”新闻反转“从而导致”舆论反转“,从而使民众在颠来倒去的新闻中渐渐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一个个没有经过核实的标签化新闻事件最终导致的是民众对于媒体的不信任。一方面,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也是“反转新闻“的重要成因。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

  另一方面,一些记者和传播者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社会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实际上,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呈现,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调查,才会越来越清晰。从开始不清楚到最终真相大白,这是自然规律。可”新闻反转“往往并非如此,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呈现,而是标签的变换。因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根据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去站队。

  因而,笔者认为“反转新闻”反转再发转,表面上看是新闻媒体不加思考只追求时效性所带来的结果,但是从根深层次看却是对于媒介公信力的亵渎。一次次的“反转新闻”背后,却是早已遍体鳞伤的媒介公信力。当民众对于“发转新闻”不再有任何感觉之时,便是媒体的公信力真正崩塌之日。我们期待着,如果有一天,各媒体不再急着“抢新闻”,公众不再急着“ 一吐为快”,大家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或许会有显著提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志鹏(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