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天通苑北地铁站发生了一起纠纷。排队时,一名较胖的小伙因人流量大,不慎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小伙道歉之后,老大爷依旧不依不饶,不断出言训斥:“这么胖还来影响别人,没自知之明!”眼见大爷说话越来越过分,周围旅客上前拦阻,希望老大爷少说两句,然而却并没有明显效果。(11月26日《北京晚报》)
交通高峰时段,年轻人要上下班,老年人要出行,人多拥挤,难免出现轻微肢体刮碰。遇此情况,应该克制情绪,以礼相让,避免不愉快升级。此事上,小伙知错悔改,善莫大焉,老大爷却倚老卖老、得理不饶人,言语之间充斥人身攻击,分明逾越了礼让的范畴,让人难以尊重示之。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年轻人尊重老人,尽量体谅老人的心情,已成公序良俗,但近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使提到老年人立刻联想到的词语不再是慈爱、祥蔼。2014年8月,武汉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今年6月,眉山一老大爷跳河自杀,民警赶去救援,老大爷却用手勒住民警脖子往下拽,嘴里喋喋不休:死也要拉你们年轻人垫背……在这些老人眼中,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仿佛成了胸前绶章、显摆的资历。
说到底,“倚老卖老”是老人们的利己心理在作祟。他们仗着岁数大,摆老资格,寄望于年轻人无条件地依顺他们,给予所有尊重,满足一切要求,哪怕有时是无理的。殊不知很多时候,尊重也是相互的,你让我一分、我让你一寸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年轻人乐于尊老,可是尊老也是要把握分寸、分对象的,而不应沦为道德的枷锁,我们愿意尊重那些自重、重人的老人;相反地,倚老卖老、蛮横无理并不值得尊重。作为长辈,老人必须躬亲先行,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给年轻人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能赢得相应的尊重。试问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懂得尊重别人,还怎么要求别人去尊重他?
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相互理解、双向尊重应该被视作一种自然至诚的品性。当我们都在高喊“尊老”的时候,切勿忘了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只有多一些责任感,多一些相互体谅和照顾,这个社会才能充满爱。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孔德淇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