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安夜、圣诞节的到来,《洋节,再见!国家终于出手》、《严禁党员干部参加平安夜、圣诞节狂欢》等抵制“洋节”的文章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不少网友纷纷呼吁坚决抵制过“洋节”。这些文章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抵制“洋节”的依据,即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但笔者经过查阅,《意见》中第2条就提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于基本原则的表述全是鼓励、引导的用语,完全没有公权力“强制干预”、“要求禁止”之说。我们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在对待“洋节”乃至“外来文化”上,我们理应兼收并蓄,彰显大国胸襟。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如今的中国,正迈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迫切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我们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这份底气来自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有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在国家经济社会强力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使得文化自信的底蕴得以充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得以打牢。
提升民俗参与度,增添传统节日魅力。传统节日与民俗密不可分,要增添其魅力,势必要以“民俗”为抓手。经过历史的淘洗,有趣又积极的民俗沉淀下来,这些民俗里包含着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精神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是传统节日魅力的核心。而如今,提起“传统节日”,多仅与“吃”相关,缺乏了民俗活动的参与。元宵节少了赏花灯的浪漫,端午节少了包粽子的趣味,重阳节的“登高”也逐渐淡化……其实,让民众了解民俗、参与民俗,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相互分享文化情感,更能增添传统节日的魅力。
理性对待“洋节”,取其精华,求同存异。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格局,以“洋节”为载体,拓宽视野领略异国文化,包容吸收别国文化精华,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洋节”与“传统节日”并非“势不两立”,中国传统文化已深植于我们的基因和血脉,洋节之盛并不等于传统节日式微,对待“洋节”不妨多些理性和包容。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栎莅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