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界担心地方债会成为中国金融系统的定时炸弹,并有不同版本的评估。由于金融市场与风险总是相伴相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相关债务多一份关心和警惕不无好处。
3月13日上午,有记者就将地方债风险的问题抛给了李克强总理,总理表示政府对金融和债务风险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就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
李克强总理还表示,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对于“开正门堵偏门”的提法,财政部发言人戴柏华在两会期间的发言或许是最佳的注解。他表示,财政部正研究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承受能力相适应。
对当前地方债风险的警惕是必要的,政府一系列的举措也因此而起,但对地方债问题的过度妖魔化则属多虑。
有观点将地方债比作中国版的“次贷危机”,这样的类比显然不成立。一是地方债规模虽然不断增长,但仍然赶不上中国庞大的居民储蓄规模,因此不会对银行造成“致命性”打击。二是地方债的资金流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消费,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但长期看效益较好。
事实上,即使有个别地方政府出现违约个案,对中国债务市场健康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坏事。
近日出现的首例公司债违约案例便是一个真实的样本。3月4日晚,*ST超日发布公告,宣布“11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但公司债市场并未陷入恐慌,也并未出现公司债的大规模抛售现象。相反,打破刚性兑付,提高投资者对风险的正确认识,让风险定价回归本位,对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国外相比,由于此前我国过去无实质性违约,低等级债券信用风险溢价低,信用利差和高低等级之间的利差不大,而此次违约事件发生后,公司债利差有望扩大,债券市场定价趋于合理。
公司债如此,地方债也是一样。违约个案如若发生,将拉开地方政府之间的信用风险溢价,促进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倒逼其治理水平。这不论是对债券市场本身,还是对地方政府治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稿源:人民网
作者:吕骞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