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鲁艺排演《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在排练间隙和女声部师生们合影。前排右一为冼星海,前排左四为莎莱。
莎莱近影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一部再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长、发展过程,并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在央视科教频道与陕西卫视播出。老人们的深情追忆,让7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骤然鲜活起来,也让观众们感动不已。有人感慨:“老人家们大多90多岁了,可他们依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思路清晰,看得我心潮澎湃。当年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奔向延安,去追寻生命的高度、灵魂的高度。青春无悔!”
在5月19日播出的首集中,现居武汉的89岁的音乐家莎莱,充满激情地回忆起当年留学归来的恩师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并与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黄河大合唱》的故事,而参加《黄河大合唱》首演的经历也让她终生难忘。莎莱1939年进入鲁艺音乐系学习,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她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
莎莱忆及当年十分动情:“这些天来,我一直在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时光,总想着过去的艰苦岁月。在那个年代,延安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最快乐的地方。”
篮球场上聆听主席讲话
1942年5月举行的“延座”讲话,指的是从5月2日到23日之间召开的3次座谈会。当时莎莱已经从鲁艺毕业,留校在音乐系研究室工作。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小兵”,莎莱没有参与到3次座谈会中。5月30日,毛主席又来到位于桥儿沟的鲁艺篮球场上跟师生们见面,她得以现场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就是在那次讲话中,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小鲁艺”和“大鲁艺”的观点。
莎莱说,此前学校已经传达了“延座”讲话的精神,还发了一本学习材料,但大家看得似懂非懂。“是主席的这次讲话,才让我们真正领会了‘延座’讲话的精神。”时隔70年,莎莱还记得当天的情景:偌大的篮球场上摆放了一张三斗桌,还蒙着一块蓝布,摆放着一个搪瓷茶缸,这就是主席的讲台。看到主席,师生们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四周的人也越集越多,大家都席地而坐,急切地等待着主席讲话。
兴之所至,莎莱情不自禁地模仿着主席的手势,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峥嵘岁月。“主席习惯性地反叉着腰,点着一根烟,跟我们说:你不深入生活,就找不到创作的源泉。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特别是要为工农兵服务。你们现在在鲁艺学习是‘小鲁艺’,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那才是‘大鲁艺’。要放下你们的臭架子,虚心地学习,像院子里的大榕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
炕桌上写出《纺棉花》
莎莱回忆,“延座”讲话发表时正是大生产运动起步时期,那时陕北条件很差,粮食不够,一人每天只能分到11两(旧制,16两为1斤)发霉的小米,还要分出3两给老百姓,大家只能靠野菜糊充饥。莎莱和同事们种了南瓜和西红柿,还参加了纺线组。莎莱至今还记得纺织老式机器轴线的情景:“那个线特别细,不容易看到,我们就在地上铺上蓝布或者黑布,拉丝的时候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疙瘩。”
毛主席的讲话,像一盏明灯给鲁艺师生指明了方向。莎莱开始尝试着拿起文艺武器去宣传党的政策,她和鲁艺的同事、诗人骆文商量,能不能写一首讲生产运动的歌?骆文很快写出了《纺棉花》的歌词。拿到词作,莎莱熬了一个通宵:“当时我身体很不好,骆文特意嘱咐我,让我晚上点两根灯捻子,亮一点再写。我就跪在小炕桌上写出了个这首歌。”丰富的生活基础,让她谱写的这首《纺棉花》轻松动听,在延安广为传唱并流传至今。
“延座”精神光耀70年
莎莱说,在过去的70年,“延座”讲话精神一直鼓舞着她的创作,生活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即使是退休后也并未间断。1998年的簰洲湾,2003年的“非典”一线,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她为癌症患者过生日、切蛋糕,为癌症患者艺术团写下《抗癌战斗曲》,她走进劳教学校和孩子们谈心,为他们创作校歌……
在一首一首作品里,莎莱践行着“延座”讲话的精神,也时刻以自己的经历启迪着后人:“我总想跟现在的创作者们说,别把时间浪费在金钱和名利的纠缠上,到广阔的天地里去生活,去创作,真正植根到群众中去,作品才不会是‘蜻蜓点水’式的浅薄。”
(摘自2012年5月23日《长江日报》)
(作者: 编辑:刘郸)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