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有温度让百姓更幸福
——写在宜都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际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唐宜贵 吴擒虎 通讯员 吴光立
11月14日,宜都以全省第一的成绩,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喜讯传来,宜都创城办干部收到一位市民的短信:“听说文明城市评上了,你们的辛苦汗水没白流,高兴高兴!”
近年来,该市连续两届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为我省享誉全国的经济名片。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说,从经济百强到全国文明城市,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宜都谋求全面发展、绿色转型、城乡共荣、民生共享的积极探索。
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事全民创建 40万人共写答卷
走进东风社区电力小区,只见一个钢架棚下,摩托车整齐摆放,小区环境整洁。此前,这里有栋危房,垃圾成堆,臭味扑鼻。
因房主不同意拆迁,问题困扰居民多年,房管局、居委会上门做工作都不管用。
小区热心居民高德兴看不过去,想办法和房主拉近关系。房主的女儿要学琴,她把自己孙子的琴送去。房主的老人去世了,她帮助料理后事。
取得了房主的信任,她才多次劝说。终于,房主同意拆迁。高德兴又跑遍小区108户,集资7000多元,在危房原址建起停车棚。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宜都,还有很多像高德兴一样,主动投身文明创建的群众。
东风社区下辖88个小区,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繁重,光靠居委会十几人难以完成。
社区建立居民之家,开办四季文化节,创建五个“一刻钟服务圈”。通过广泛发动,社区常态化参与文明创建的志愿者超过1000人。
行走宜都,公益广告、学雷锋志愿服务岗、道德模范宣传牌等随处可见,该市每年投入文明创建专项经费1000万元,大力营造氛围。高频率开展活动,举办“志愿服务嘉年华”“围炉夜话新家风”等志愿服务活动7138次。注册志愿者占城区总人数23%,累计服务时长达75.2万小时。
4月,省文明委开展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模拟测评,宜都市民对创城的知晓率达100%,支持率、满意率超过99%,居全省第一。
不为创城而创城全域创建 城乡统筹绽放文明花
来到五眼泉镇响水洞村,五块石碑上,用宜都文化名人杨守敬的字体镌刻的“勤、孝、净、诚、和”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该村开展“勤、孝、净、诚、和”五美之星评选,获评的村民有5万至10万元贷款授信,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50%。
二组村民胡传波就是“勤”美之星。过去家庭困难,他先后开拖拉机、开铲车,曾连续工作六天六夜。获评“勤”美之星后,他贷款10万元添置挖机等设备,如今盖起两层楼房。他还义务负责村里的道路清洁、环境改造。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宜都市市长谭建国说:“要坚持城乡共建,不能城里红红火火,乡里冷冷清清。”
今年,响水洞村筹资50多万元,水泥路通到每户居民家门口,新增3个污水集中处理池,89名党员成立护路岗、护绿岗。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面貌彻底改观。
宜都全市123个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民参与率超过95%;完成公路沿线466个路口的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生活垃圾户收集、镇清运、市处理,“一把扫帚扫到底”。
不只要经济增长绿色转型 提升城市品位
11月16日,宜都启动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行动,2万多名志愿者投身到植树护江行动中。宜都计划再用两年,实现50公里长江岸线全部绿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市长谭建国说:“文明城市创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品位。”
宜都是工业经济强市,化工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今年9月该市却关停搬迁9家沿江化工企业。
生态理念同样体现在招商上。近两年来,宜都共拒绝不符合长江大保护要求的项目70多个,投资额100多亿元。其中有个投资40亿元的化工项目,一旦投产可年增财政收入3亿元,但宜都仍没有动心。
与此形成对比,投资268亿元的长江水都健康城、投资30亿元的液态储氢项目等一批生态绿色项目,纷纷向宜都聚集。
今年,宜都还实施园林绿化、城市整理、公共设施等城建项目46个,提升城市品位。投资400多万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新修公共厕所42个,新增车位近2000个,城区绿地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
记者手记
文明城市有温度
文明城市创建,少不了拆除违建,清理流动摊贩,吹胡子瞪眼。而在宜都,却有很多温情故事。
在清江一桥桥头,70多岁的谢远胜夫妇长期无证占道摆摊。得知两位老人都有疾病,家庭困难,城管队员没有“一赶了之”,而是联系卫生机构,为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还送给老人5000元帮扶金。老人拉着城管队员的手说:“你们比儿子还好,我再不占道经营了。”
宜都市委表示,文明创建不光是为了一块牌子,更要让城市有温度,让老百姓更加幸福。
(作者: 编辑: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