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毛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毛明供图
年轻的时候,毛明想做一名军人。沙场点兵,刚硬凛然。他享受这种英雄的感觉,“很男人,很‘man’。”
后来,他没能从军,但也成为了一名英雄——“陆战之王”99A坦克的幕后英雄,“陆战之王”99A坦克的总设计师。
这辆集火力、防护、机动、信息化等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对外界来说并不陌生,它出现在2014年上合组织“和平使命—2014”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中,风驰电掣、备受关注,也作为“93阅兵”27个装备方队中的头阵霸气亮相,一展国威。
毛明喜欢坦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气概,符合中国兵工人的职业气质,完美体现着军人的钢铁意志。
仔细算来,毛明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已经耕耘了28年。
谁能想到,让他坚守国防事业的,竟是一封信,一封让他留存至今,每每想起却次次泪目的亲笔信。
改变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这封改变毛明一生的信,来自于他的导师张相麟。
1983年,毛明从33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素有战车研制“国家队”之美誉的201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军用车辆工程专业录取,成为全所6名被录取的研究生之一。毛明以为,从此就要踏入军校的大门,儿时的军人梦就要实现了。
坐火车来到北京,转乘地铁到古城,然后乘公交车越走越偏,走了好久的土路,终于到了像农村一样荒凉的201所。毛明下车一看,所里的人穿的都是黑色和蓝色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橄榄绿”的影子,“原来这里不是当兵的地方。”自己的军人梦落空,毛明很是灰心。
虽有遗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毛明的心情也在悄然改变:“兵工人”在战争年代,就是为国家为民族敢于牺牲的代名词,如果只想当军人,那谁来做武器供给?谁来做技术支持?
“陆战之王”99A坦克总设计师、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毛明。毛明供图
带着对行业的思考,1986年3月,毛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相麟教授。
当时,国家正提倡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留校任教、下海创业、出国发展……改革开放正当时,更多种可能,更多元的机会让毛明在时代洪流中难以抉择。
人生岔路的众多选项中,唯独没有“回201所,搞兵工。”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催生了北京中关村,许多懂点电子技术的人都涌向了那里,卖电脑、攒电脑,挣快钱。毛明也去了,他尝试着下海,作为一家公司系统开发的负责人研发出两样实用的新型专利:汽车示载器、汽车换挡提示器。
这是他事业仿徨时的第一份收获。随之而来的,还有导师张相麟长达几页的“亲笔信”。
信中,张相麟将自己一生的经历讲给毛明听,并呼唤毛明能回201所,继续深造军工科研工作。
张相麟在信中说:“今年这段时间我思想中经常考虑,我的晚年究竟还能为年青一代做些什么呢!看到许多评阅人对你论文的评语,使我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做些工作,产生了动力。”
“我的老师在西南联大时就是教授,后经陈赓大将做工作到哈军工做教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遭遇了不公的待遇,但他从不抱怨,始终兢兢业业耕耘在军工科研战线,70多岁入党,临终时将一辈子积蓄的3万多元捐给了家乡的希望小学……”
毛明讲述,在信中,张相麟导师的愿望很迫切,“你在这段时间不要再想去做别的事情了,静下心来多做一些学术的工作,争取早一点在学术领域搞出一点名堂来。”
一次采访中,毛明拿出老师的信件,回过头来想想无限感触。
“还去中关村搞什么搞?”除了鼓励后代坚持推进我国军工事业的先见之明,还有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让毛明觉得何其所幸。
读完信,毛明定下来,回201所,“从那天起,我就在201所。”
毛明和他的团队在试验场。毛明供图
圆梦 挑战无极限
自1989年9月重返201所至今,毛明就在北京西南的槐树岭扎下了根,转眼度过了近30个春秋。
他先后带领团队为重弹车研制出了全新的550通用底盘,打造出世界领先水平的二代战车,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对99式主战坦克的改造。
在观看伊拉克战争的电视转播的时候,看到了美国坦克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毛明就决定在前期研制的综合电子和液力综合传动项目预研的基础上,对第三代坦克进行技术革新。
“陆战之王”99A坦克。毛明供图
2004年新一代水陆两栖步兵战车刚定型,毛明被上级任命为99A坦克的总设计师,该坦克是“高新工程”二期项目,是我国第一代信息化坦克。
如何对坦克建立数据通道,将不同环节、不同体系的技术信息集中起来,是对信息化战争下坦克性能的考验;
如何避免坦克在高速行驶受到强烈颠簸振动时,缓解扭杆弹簧这部分的冲击能量,减少车辆机械损坏,避免人员颠簸和撞伤,提升坦克射击的准确性,是对坦克行动性能的考验;
……
创新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坦克试车实验便是寻找症结、解决问题的试金石,它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下,很好的测试出坦克“成色”的好坏。
“要在最冷的时候去最冷的地方,在最热的时候去最热的地方,我们的坦克要跑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地方。”多年来,从平原到高原,从山地到丘陵,从林海雪原到热带雨林,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荒漠,每一片坦克驶过的土地,都有坦克人留下的足迹。
坦克战胜极限,坦克人无极限。
毛明亲自在我国极寒地域“跑坦克”。毛明供图
那是发生在99A坦克零下40度严寒试验期间的一幕。
毛明带着科研团队在我国极寒地域“跑坦克”,突然坦克传动装置中的一个挡圈因无法承受严寒而发生了断裂,直接导致该部件严重烧坏。
毛明在现场直冲上去,将整个传动装置拆开检查。许多零件被烧在了一起,一些零件太小,戴着皮手套根本无法拆卸。毛明一着急直接扔了手套,找些布条缠在扳手上,双手暴露在零下几十度的空气中,一点点把零件拆下来,还伸到传动装置中,捧出铁渣子,借着灯光找零件。
“我们的领导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和坦克在一起。”99A坦克传动系统总设计师杜明刚一直记得这一刻。
历经7年的研制,毛明和他的99A坦克经受住洗礼和考验,把“梦”变成了现实。
三军阵列,铁甲生辉。2015年9月3日,99A坦克作为第一方阵在“9.3”大阅兵上接受检阅。
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坦克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在陆战中的主导地位。与世界坦克强国相比,我国坦克起步晚了30多年。
“它是我国第一台信息化坦克。”毛明自豪地说,99A坦克奠定了我国第一代陆军装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综合的基础,实现了战场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状态监测、系统重构等功能,而且软件、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
毛明介绍,我国是陆疆大国,与14个国家接壤,周边地缘战略竞争错综复杂。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仍然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力量,是陆上作战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地域控制最为有效的地面突击力量。
“坦克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世界军事强国反而纷纷启动新一代坦克的探索和研制。”毛明说,以坦克为典型代表的地面突击装备的发展进入新一轮活跃期。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作者: 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