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2018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他们是亲历者

发布时间:2018-09-04 16:40:55来源:工人日报

“念念不忘的援非岁月”

中非公共卫生合作源远流长。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中国向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累计2.1万人次,诊治患者2.2亿人次,培训各类卫生人才8万人次。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就是其中一员。

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北京市对口援助几内亚第23批医疗队队长,至今对自己两年的援非医疗生涯念念不忘。

2012年8月的一天,孔晴宇带着共19名队员的医疗队飞抵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一下飞机就直奔中几友好医院。在当时,这个由中国政府援建的新医院,设备一流,却极度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

作为长期进驻医院的首批医疗队,如何给中几友好医院建章立制成为这位队长日思夜想的事情。“我发现当地人幸福指数挺高,公共卫生意识却有待加强,公共卫生处理又与健康息息相关,而这需要从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做起。”

在孔晴宇的带领下,在中几友好医院,援非医疗队员与当地医务工作者一起把住院查房制度、门诊制度、急诊抢救制度、手术制度等规范一一建立起来。

2014年3月,几内亚爆发埃博拉疫情,上万人感染。作为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埃博拉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孔晴宇和中国医疗队选择了坚守,并依靠先前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诊疗流程和当地民众一起渡过难关。“当时,几内亚的第一起埃博拉病例就发生在我们医院,不害怕是假的,可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能退缩。镇定过后,就想着控制病情,没多想别的。”

回忆那段岁月,孔晴宇坦言,终身不忘的是几内亚人民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友好。“那两年,把自己的汗水洒在非洲大地,值得。”

“想成为一名汉语老师”

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中非青年交流互动频繁,中国政府为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来华学习、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来自贝宁的莱昂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今年23岁的莱昂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的研二学生。面对“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学汉语”的提问,他直言,萌芽于对中国功夫的喜爱。

“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家看李小龙功夫电影,一句汉语听不懂,却还是喜欢看。长大后,在一些城市看到了中国帮助贝宁建设的体育场、大桥,就觉得中国除了会功夫,还这么厉害,觉得应该要去了解这个国家。”莱昂告诉记者,2014年9月在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开始学汉语之前,家人原本是安排自己去加纳一所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为了坚持学习汉语,他最后放弃了那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聊起汉语学习,莱昂打趣说,“我不觉得汉语特别难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我们西非语言也有声调,没有很大的问题,只是有些发音我们没有,z、c、s,这些刚开始真的好烦。”

在他看来,学习汉字就得多练,“学汉字就像饭一样,要经常回锅,一次不回锅,下次就用不了。每天不练习,就很容易忘掉”。

作为一名外国人,莱昂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太极拳很深奥,让人放松,还有很多哲学知识在里面,让我学会要有耐心。”此外,对于葫芦丝这项中国乐器,这位非洲小伙也很拿手,“《月光下的凤尾竹》《康定情歌》《友谊地久天长》我都是会吹的。”

对于未来规划,莱昂很是认真:“我希望继续在中国读博士,然后回去做一名汉语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责任,我觉得自己好好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康 赵航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