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贵
1980年至1981年,是我们应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的重要时段。当时,我供职于县委农工部。那两年,我在时任县委副书记吴克斌、陈世高同志的点上——杨岭公社伍份大队(后来改称镇和村),任县委工作组副组长,责无旁贷地参与了该村推行包产到户的工作。
伍份村位于潘集街的西边,应(城)汤(池)公路横贯东西,今日的楚珍园和龙池山庄都坐落在该村的范围内。当时,该村共有8个小组,258户,1818人,3595亩耕地,山场2160亩,水面1850亩。该村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大村,也是各个时期的先进典型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伍份村迅速实行了第一步改革,即联产到组责任制,1979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1980年,因4月份阴雨灾害,早稻略有减产,中、晚稻略增,全年粮食生产与上年大体持平。由于联产到组还是停留在“小集体”的层面上,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1981年初,陈世高副书记向我们工作组的同志透露了杨河公社包产到户的情况,并要求尽快把村组干部带去学习取经。我们立即同村支书汪新源商议,于第二天组织村干部和各组组长到杨河公社学习取经。时任杨河公社党委书记夏华树陪同我们深入大堰(杨小运所在的村)、土陂陈等村实地走访农户、了解情况、学习取经。大堰、土陂陈等村包产到户的作法、经验和成效,深深打动了我们。
趁热打铁,说干就干。我们工作组的同志、大队党支部成员分别沉到8个组,采取召开会议、入户走访、个别交谈等方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外地经验,统一干群思想,明确方法步骤,推行包产到户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在伍份村全面展开。
实行包产到户后,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当年伍份村粮、油、猪三超历史,国家征购任务、公粮水费带头如数完成,集体提留足额提取,各家各户都仓满(粮多)、缸满(油多)、圈满(猪多)、荷包满(钱多),男女老少异口同声称赞包产到户好,人人心里都乐开了花!
40年来,伍份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创造美好生活。现在的伍份村不仅传统种植业搞得很好,而且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方兴未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前列。2015年,伍份村被孝感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作者单位:应城市发展和改革局)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