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市长找市场”,国企承包第一人陈启发:
“真想年轻20岁,甩开膀子再去拼搏!”
图为:陈启发身后,昔日繁忙的厂区已变身为一夜市大排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郭习松摄)
11月3日,武汉市一号轻轨堤角站。
站在已变为一个大排档的公司旧址前,73岁的陈启发一脸平静。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追问,工人出身的他,对过去的辉煌不太愿意提起,只淡淡地回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语气深沉而凝重。“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陈启发担任武汉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时,大胆提出的响亮口号。而他本人,也由此成为中国国企租赁承包第一人。
无论成败与甘苦,正如武汉市国资委相关人士评价,陈启发都是当年大胆创新、勇于试验的改革人物代表,在波澜壮阔的国企改革中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投石问路,12人小组“自保饭吃”
1982年春,身为武汉汽车发动机厂产品试验组组长的陈启发,和工友们一样茫然。
资不抵债,无事可干。等厂长、等政府、等政策,何时是个尽头?
这年3月的一天,36岁的陈启发回黄陂老家探亲,见田间麦绿苗壮,乡亲们个个干劲十足,心中不禁涌起一个朴索的想法:如果工人像农民承包上地那样承包工厂,情况会怎样呢?
他决心一试。
1983年5月,陈启发率试验组11名工人,以小组名义与工厂签订“自保饭吃”的承包合同。卖过甘蔗,搞过维修,几次投石问路之后,陈启发成立微型汽车维修中心,把小组由生产型变成了生产经营型。
那时天津、柳州、长安等微型汽车生产厂家,主动给陈启发小组赠送服务车、工具车,作为他们在武汉的特约维修中心。武汉三镇的微型车也都开过来维修,生意一下子就做开了,小组当年即向工厂上缴1.1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超过了合同指标。
1984年5月,为促进全厂摆脱困境,陈启发在厂门口公告栏贴出一纸《倡议书》说:“如果厂领导在一年内能带领大家勇于改革,使工厂扭亏为盈,我们小组奖给厂领导每人50元和一台双缸洗衣机;如果继续亏损,则建议职代会另选厂长。”《倡议书》得到厂领导和全厂职工热烈响应,一个“当主人、搞承包、开财源、增效益”的群众性改革活动在全厂兴起。年底,该厂不仅甩掉了近5年来的亏损帽子,还获利20万元。陈启发小组敲锣打鼓,向厂领导发奖。
1985年4月,武汉市总工会作出关于开展向陈启发小组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职工学习陈启发小组站在改革前列的主人翁精神。中共武汉市委领导更是称赞其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陈启发也由此荣获“全国先进班组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他所领导的小组还被命名为“陈启发小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临危受命,“不找市长找市场”
1986年10月22日,不断求变的陈启发又一次实现华丽转身,他在全国首开先河,租赁国有企业武汉汽车发动机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厂长。“我不是自发地想当厂长,有领导的引导,舆论的推动在里面。”陈启发对记者回忆。对此,他至今心存感激,改革开放的汹涌大潮,一下子把他推到了时代的前沿,给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
然而,陈启发的厂长之路并非顺风顺水。他刚承包下这家企业不久,武汉市申报的汽车项目就下马了。武汉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发动机也失去了销路,1000多名工人没事做。4年前陈启发和工友们曾面临的状况似乎又重演了。
但这一次,陈启发不再感到茫然。“不找市长找市场”,他决心把小组经验放大,调整产品结构,将“找市场”的宗旨贯彻到底。
他一边派人了解市场行情,一边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什么是企业的主导产品”的大讨论,在讨论中他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工人个别交谈40多人次,最终提出主导产品选择标准,即市场需要、工厂有能力生产、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经市场调查,陈启发发现当时柴油车卖得很俏,若把汽油车改装成柴油车,应该不愁销。他果断成立改装厂,把汽车改装变成主业。同时,确立“背靠工厂,面向市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全厂推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层经营,分权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很快收到成效,柴油车销路很好,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改装汽车1000多台。变过去产、供、销一条龙为销、供、产一条龙,改装车销售面辐射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区。
当了解到修理进口微型车缺配件,特别是曲轴短缺时,陈启发立即决定试制小曲轴,49天时间就试制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1987年4月,企业实现租赁三年扭亏为平,一年后又提前20个月实现租赁三年经营目标,盈利50万元。
1988年,陈启发通过考察,瞄准轿车锁市场,并在政府支持下选择了联合改造之路。武汉汽车发动机厂与原武汉汽车车身附件总厂联合组建新的武汉汽车车身附件总厂,承担起轿车锁“七五”技术改造的重担,填补了我国轿车锁国产化的空白,且多次获主机厂的国产化奖,率先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以轿车锁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科研基地。
1994年,陈启发又大胆尝试改制重组之路,将武汉汽车车身附件总厂改制组建武汉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由他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按《公司法》规范运作,次年即创造生产经营最好历史水平,轿车锁市场覆盖率达60%,公司跻身武汉市重点企业行列。
无序扩张,企业连年亏损终破产
从1996年起,陈启发领导的企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从2000年开始,企业连续出现亏损。“后来工厂为什么不行了,没有不断的创新。”陈启发自我检讨说,企业后来的发展,在战略思想上犯了一些错误。
1996年前后,工厂跟日本方面谈合资,与丰田通商、野村证券、爱信精机谈了两年多。根据谈判共识,中方1400人将进入合资企业,当时人都定下来了。可是日方要求控股。“为51%和49%的出资比例问题,这件事就黄了,令人惋惜。”陈启发说。
合资谈判失败之后,改装厂设备日渐老化。工厂当时申报了一个汽车锁项目,投入2亿多元技改。“我们以前没干过,所以不熟悉。向银行贷款要的利息都不少,成了个沉重的包袱。现在看来这是不成熟的技术改造。”
企业的无序扩张,也逐渐让陈启发力不从心。先后有6厂1所划转过来,捆绑起来走集团化的道路;职工最高峰时膨胀到7000多人;用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后来又陆续分离剥离出去。
企业后来的发展,有许多因素已不在陈启发的掌控之中。但是,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自责,“我毕竟是一个工人,直接当厂长,本身很吃力。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跟不上去,资本跟不上去,我的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企业效益也一天一天下滑。”
2008年,曾在职工们的欢呼声和簇拥中名正言顺当上“厂长”的陈启发,亲口向2000多名职工宣布改制。而这种改制,其实就是破产。“厂里当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连厂里这块地皮都已经被市国资委收回去了。”
“一手搞起来的厂子,还是被他(陈启发)给搞垮了。”面对职工们的抱怨,这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选择默默承受,甚至不惜卖掉房产,协助大家办好各种“买断”手续。
最先下海游泳的人,不一定是游泳健将
“过去的宣传把我放大了!改革初期,我的确是抢了先,但后来我的思想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继续抢抓机遇,确实有些遗憾。”陈启发无不惋惜地说。“最先下海游泳的人,不一定是游泳健将,不一定能得奥运金牌。”这是现已73岁的陈启发自省时的一句肺腑之言。
他反思,没能再次领先的原因很多,与经营机制、思想观念、领导者综合素质、团队精神等都有关系,愧疚之情溢于言表。“改革永无止境!”谈到当前改革,陈启发难掩激动:“一个大时代已经到来——当前国家改革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真想年轻20岁,能甩开膀子再去拼搏!”“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很多,各方面资讯都很全面,中央也已经制定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环境要比当年好得多。”今天的改革参与者,上有中央政策保驾护航,中有省市领导的重视,下有过去积累的经验可资借鉴,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站在石头上,应该更勇敢、更大胆。“不要畏缩!”陈启发提醒,如果改革参与者,不能解放思想,不注重学习和提升自己,很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企业今后的发展,要考虑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尺度,背离了这个就没有生命力和前途。不能破坏环境和资源,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发展,政府要了解企业需求,真正实现市场要素合理配置。否则,只能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障碍。”陈启发说。
他援引有关专家的研究反思:企业承包制的局限性,或从一开始就暴露无遗——
承包人以盲目、极限的扩大生产为己任,不顾后果地使用固定资产,忽视了企业再生能力。一是机制的设置上,强化的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纵向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关系或谈判关系,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关系;二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上,从短期看,国家似乎可以得到稳定的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国家总是吃亏的。在承包过程中,普遍出现了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状况。而这种状况,恰恰成为以此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或许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自我总结吧!”陈启发感叹。
湖北日报全媒 记者郭习松
记者手记
无愧于这个时代
习松
“做好眼前事,不求身后名;历史功过,任世人评说。”尽管不是很愿意回忆过去那段历史,但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陈启发老人“有话要说”。“不愿意回忆,是不想被打扰;从历史巅峰跌落的滋味不好受,只想过几年平静的日子。但面对历史,总得有一个态度。”陈老说,自己10年来从未停止过反思,作为一个曾经的改革弄潮儿,深感机遇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机遇,着实让人遗憾。“最关键是要无愧于这个时代。如果时光倒转20年,我想结果会大不一样。”谈及改革,陈老不减当年“吃螃蟹”的风采,黯淡的目光也瞬时变得明亮起来。
这样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或许正是支撑他们这辈人勇于自我突破、主动寻求改变的动力之源。
为永不服输、敢闯敢干的改革者点赞!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