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图为:中外来宾在企业集市交流。
2018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企业对接洽谈会上,设置了6个企业集市,中外来宾逛着集市,看到中意的项目便上前咨询、攀谈。10月19日这一天里,集市上人来人往,大家在交流中寻找着商机,加深着感情。
南苏丹大使带200张名片
上午10时许,南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约翰·安得鲁加·杜库走进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丁香厅。这里集中了我省的生物、医药企业。
南苏丹共和国2011年宣布独立。杜库大使一边收集着企业资料,一边派发自己的名片。“南苏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缺口,湖北的生物医药、建筑产业实力很强,正是我们需要的。”转了一圈下来,大使手上的名片越来越少。旁人提醒:名片发得这么快,后面不就没得发了吗?“不要紧,我随身带着200多张。”
像杜库大使一样,渴望借助湖北力量推动本国发展的外国官员不少。尼日尔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塞杜·玛丽亚马在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咨询良久。“尼日尔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至今仍有多种传染病没有根除,湖北的医药企业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除了传统优势企业,集市上的我省高新科技企业展出了人工智能、VR技术、工业机器人等,这些产品是否有需求?
“不仅有需求,商机还很大。”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胡源说,有些国家没有完善的身份证制度,公司的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身份,不少国家很感兴趣。“找准他们的需求,生意不难做。”
泉水、阳光中的大商机
“新西兰注重绿色环保,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因此我在寻找理念相仿的商业伙伴。”新西兰合作通有限公司董事米歇尔·麦克威廉说。这次,她带来塔尔高山泉水项目。“这股泉水位于新西兰南岛2440米的高山处,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但商业价值还不为人所知。”米歇尔·麦克威廉表示,很希望与湖北企业合作开发。“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可以走高端路线,后续我们可以深入商谈。”神农架康帝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拿出自家产品递给她。“好水,应该让所有人喝到。”喝下一口产自神农架的矿泉水,麦克威廉赞道。
带着本国自然资源前来洽谈的外宾较为普遍。位于赤道的非洲国家日均日照时数可达12小时,太阳能发电潜力极大,但电网普及率极低。乌干达能源和矿产开发部副部长西蒙·杜江就带来了一个5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我们想建设更多的太阳能发电厂,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乌干达有4000万人口,市场空间较大,工业、农业、矿业等机会多多。”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执行秘书长蔡立华说,中国企业到非洲搞建设,往往会遇到当地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建设电厂,不仅能促进当地发展,也是其他项目落地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可以和乌干达方面签署备忘录,接下来深入商谈。”
时隔两年再遇“洋招商”
两年前的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上,就活跃着一批“洋招商”。本次论坛上,“洋招商”们更加活跃。巧的是,记者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熟面孔——来自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中国部总监戈尔什科夫,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的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叶子夫”。两年前,记者曾采访过他。
集市上,叶子夫与华新水泥海外发展总监刘建国洽谈着。“当地工人工资多少,保险费怎么缴?”刘建国很关心人力成本。叶子夫不愧是个“老招商”,早有准备地拿出笔记本电脑展示:“当地白领月工资700美元,蓝领500美元,如果在开发区内落户,保险费率可比区外低6个百分点。而且有土地税、房产税等优惠。”叶子夫侃侃而谈,双方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华新水泥愿意派人前往开发区考察,这是个不小的进展。”叶子夫说,中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前,应该做详细调查。但另一方面,他感到很多中国企业过于谨慎、犹豫。叶子夫表示,为打消中国企业的顾虑,“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的三期项目,计划引进中国企业合作建设、共同管理。“让开发区也成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尽量放得开手脚。”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