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与焦裕禄家人合影。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央视网消息 新疆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始终珍藏着一张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已经泛黄的照片背后,是他五十年如一日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故事。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精通4种语言的出色法官;他时刻秉公执法,只因4岁女儿拿了嫌犯亲属送的一个核桃就动手打她,他说,“一个核桃关都过不去,以后会犯大错”;他兢兢业业办案,批捕、起诉正确率都达100%,一生都没有办过“人情案”。从学习榜样到成为榜样,阿布列林用自己无声的力量,默默无闻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着自己心中一个朴素而有力的信念:为人民群众做事了不起!
一辈子的精神守望
1968年春天,阿布列林和几名同学去上海,返回哈密途中专程去了兰考。一趟兰考行,竟然影响了他一生。
在焦裕禄后代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焦裕禄的家。焦裕禄的家只有一间房子,中间用木板隔成两间,再糊上厚厚的报纸当墙,屋里冷得像冰窖。阿布列林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个县委书记的家。当焦裕禄年迈的老母亲身穿黑衣,迈着小碎步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阿布列林眼含热泪,上前一把搀住了老人家。焦裕禄的母亲听说阿布列林一行是从新疆来的,流着眼泪拉住他的手说:“你们好辛苦啊,从老远的新疆来给我儿子上坟,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临走前,阿布列林请来一个小照相馆的师傅,花了8角钱,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从兰考回到新疆后,阿布列林把那张照片装在镜框里,摆放在家。这些年来,他家搬了8次,但这个镜框一直都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对于阿布列林来说,这张照片的珍贵在于它象征着焦裕禄的精神,正是焦裕禄精神一路指引着阿布列林的人生,成为他的精神坐标和一辈子的精神守望。
像焦裕禄一样迎难而上
毕业以后,阿布列林下过乡、当过工人。1979年,作为厂矿企业的优秀工人,经过层层严格审查,他调到了哈密县检察院工作。高中毕业的他,没有学过法律知识,来到这里一切要从零开始。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他废寝忘食地学汉语,白天跟着老干部办案,晚上捧着书本如饥似渴“恶补”法律知识,即使生病住院,挂着吊瓶也要钻研那些晦涩的法律文书……1984年1月12日,阿布列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0年7月,59岁的阿布列林拿到了函授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成为当时那一届学员中年纪最大的本科生。
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阿布列林始终以焦裕禄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即使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他还不断学习进步,坚持到电大上课,直到拿上法律本科文凭。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工作。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做好公仆当为民
阿布列林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他在检察院批捕起诉的案件,件件是铁案。
为了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阿布列林不仅不拿案件当事人一分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核桃也不占。1992年秋天,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母亲掂着白糖、核桃、馕等礼品来到阿布列林家,为犯罪的儿子说情。看到核桃,阿布列林不满4岁的女儿上前拿了一个,阿布列林重重的一巴掌打在女儿的脸上,女儿的脸顿时又红又肿,嚎啕大哭。看到丈夫为了一个核桃竟出如此重手,一向坚定支持阿布列林工作的妻子火了:“你太没良心了。不就是一个核桃嘛,她还是一个孩子呀。这日子没法过了,咱们离婚!”说完,抱起女儿回了娘家。见此情景,犯罪嫌疑人的母亲也气嘟嘟地说:“拿一个核桃有什么?”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阿布列林说,这是他第一次打女儿,也是唯一的一次。
“‘同意批捕’4个字,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作为检察官一定要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有了“焦裕禄的求实作风”为信念准绳,阿布列林就有了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的底气。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阿布列林努力的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在办案当中,认真调查案件,认真阅卷,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走一个坏人。他说:“焦裕禄精神扎根在我的心坎上,不管什么地方,不管什么工作,我当一个螺丝钉,我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学习焦裕禄精神的脚步是不能停的!”阿布列林用一生的坚守,实现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踏实勤恳做事,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阿布列林用一生的追求,印证了一个真理: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阿布列林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对工作和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热爱。(文/刘禛)
(作者: 编辑:高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