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杨宇军答记者问。李爱明 摄)
【环球时报】历史镜头下的偶尔最意味深长。
4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以一个标准的军礼结束了该场新闻发布会。杨宇军的军礼是为了回应场下一阵热烈的掌声,而这阵掌声是现场媒体记者对杨宇军一个道歉声明自发的感情表达。这是国防部有史以来首次对民众做出的道歉,也是中国官方首次落落大方坦陈自身的不足和失误。这一行为在民间赢得更多的掌声和赞誉。
站在此刻,回顾这一场景发现,这阵掌声巧合地为杨宇军军旅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4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是杨宇军最后一次亮相新闻发布台,也是他军旅生涯的告别主持。
8月9日,国防部官网新闻发言人简介中杨宇军的简历已经悄然撤下。《环球时报》记者获悉,上级单位已经批准杨宇军自主择业的申请报告,这表示杨宇军正式退出现役。
杨宇军是截止目前首位主动选择退出现役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同时,杨宇军以“自主择业”的方式离开部队,也意味着其未来不会选择在体制内继续职业生涯。这也使得国家部委新闻发言人离开体制人数再添一枚。此前离开体制选择弃官从商、从教的新闻发言人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
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
熟悉情况的人都诧异杨宇军会选择退出现役,因为杨宇军的履历实在是太漂亮了,仕途一片光明。
1993年7月,杨宇军从外交学院毕业后“携”笔从戎,进入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现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工作。杨宇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能够参军入伍是此生让他最欣慰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儿时的理想,那个年代的男孩子都有一个“爱军习武、报效国家”的从军梦。
国防部外事办公室是中国军队对外舆论最前沿阵地。在24年的军旅职业生涯中,杨宇军历任参谋、处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副局长、局长,在不同的岗位上迎接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一次次的舆论战中,杨宇军的才华、理念都表现得非常突出。根据《环球时报》了解,杨宇军在职期间多次因为表现出色提前晋升,也曾是该单位任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
1970年出生的杨宇军目前正师级已满两年。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军事改革,军队干部人才选拔进一步公平,透明以及干部年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这一切对于杨宇军而言都是加分因素。
杨宇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出现役?
在官方消息正式发布之前,微信朋友圈已有一些猜测性观点。有人将杨宇军的离开和正在进行的军队改革进行关联性解读,也有人认为是人事调整的结果。
在杨宇军的观念中,新闻发言人只能发布新闻,不能成为“新闻当事人”,对于此次离职他希望能“静悄悄的离开”。但是他的军人身份,急流勇退的选择,乃至走出体制的举动都无法阻挡外界的关注。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发言人,杨宇军选择坦诚面对,回应外界质疑和关切。
杨宇军表示,并没有外界猜测的复杂因素,选择退役纯粹是个人原因。“我非常喜爱这身军装,也非常热爱国防部信息发布这项事业。多年军旅生涯,一直尽心尽力。但是如今家庭更需要我。经过慎重思考,确实很难做到家庭事业两头兼顾,最终决定拿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于是我在今年一月份提出申请,经过必要的组织程序后于近日获得批准。”
此次杨宇军退役和家人身体健康相关。同样是一个“爱”字,杨宇军前半生选择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后半生选择更多地陪伴家人。
新闻局除了承担国防部日常新闻发布工作之外,还肩负舆情监测、危机公关、外媒沟通服务、官微运营、国防白皮书起草、对外传播等职能,工作繁忙沉重。如果说,在祖国海岛边疆有24小时的常态化巡逻战备,那么在北京北三环的舆论前沿阵地也有一群人处于24小时战备状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杨宇军投入的精力更多。杨宇军说,“这些年,父母,爱人和孩子对我的事业全力支持,而自己从入伍以后实在对家庭做得太少,亏欠太多。现在我觉得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陪伴和关爱。”
回顾新闻发言人生涯,问及有没有在上任之初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杨宇军说,“没有定什么小目标,就是想答好问,发好言,别给国家和军队抹黑,别让战友失望。”
7年过去了,杨宇军依旧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面对聚光灯的感觉,最大的感受是“太热了”。“我记得那是在夏天,我的同事特意把空调开到最大,而我上身只穿一件短袖军衬衣,还是大汗淋漓。”杨宇军笑言,“可能除了聚光灯的热烤,还有记者尖锐问题的考验,以及对个人政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考查。
站在发布台上的时候,杨宇军的确面对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公众对发言人的回答也是褒贬不一。杨宇军说,“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国内民众来说,无论对军队的褒还是贬,都体现了他们对国防的关心,对军队的关爱。褒奖是鼓励,贬谪是鞭策。如果既无人喝彩又无人关注,只有冷漠和忽视,才是最可怕的。”
作为转业军人,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政府安置,从军人转到公务员队伍,按照相应级别由政府安排工作。另一种是自主择业,也就是自己选择就业部门。
对于未来,杨宇军借用女排的座右铭说,“走下发言台,一切从零开始。” 是否会像他的同行孙军工一样走出体制进入商界,又或者选择到某高校任教时,杨宇军回答说,目前我想先休息一个暑假,好好陪陪家人。“未来的计划还没有仔细考虑过。总的来讲是既要做好工作,也要陪伴好家人。在工作上既要用好在军旅人生带给我的经验做法,也要学习更多新的知识。”
平日杨宇军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他的微信朋友圈非常简单明了,大多是国防部官方公众号的一些策划性活动,或者重大事件的官方回应。少见的与个人相关的动态是他和家人连续两年参加了公益徒步活动。那么未来会不会选择从事与公益相关的职业,杨宇军称,自己认识一些热爱公益的朋友,他们都很快乐、阳光、充实,满满的正能量。“我觉得做公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既能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继续为公益事业献力。”
新生代的黄金一代
新事物都会引起外界额外的关注,之后,便是归于常态的沉寂。即便是自带神秘感的解放军新闻发言人也无法逃避这种现象。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系统化的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时期曾涌现出一批代表性新闻发言人,包括国家卫计委发言人毛群安、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等被誉为新闻发言人的“黄金一代”。这些人个性鲜明,努力向公众展示政府的坦诚和善意,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起到积极作用。不过,有评论认为,由于媒体和民众对新闻发言人期待和官方授权相当有限之间的差距导致这些异军突起的新闻发言人,受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夹击,其中一些人黯然退场。
随后,新闻发言人队伍便归于沉寂,甚至连“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规律都被忽视了。实际上新闻发言人的黄金一代并不是过去式。一位长期参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包括杨宇军,孙军工等在内是新生代新闻发言人的黄金一代。“新生代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大跨越时期,体现了自己的风采与担当。他们学历高,有国际化思维,智慧富于思考,敢于创新。最可贵的是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化解了很多敏感话题,体现了发言人的责任意识。”
这位人士认为,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生代,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对新闻发言人这份工作是热爱和认同的。区别在于新生代的发言人思维更国际化,更善于与媒体,特别是境外媒体和新媒体打交道。此外,在个人特质上,老一代比较有鲜明个性,而年轻一代更温和平和,更接近新闻发言人传递信息而不是当事人的初衷使命。尤其是杨宇军既睿智平和,又充满热情朝气。
台湾《中国时报》两岸组副主任蓝孝威在大陆采访十多年,蓝孝威对大陆许多政府部门发言人都有所接触。他认为,一个新闻发言人如果个人风格幽默,便可增加亲和力,会有加分效果;也会让媒体记者更有料可写。
蓝孝威认为,大陆一些政府部门发言人太过严肃,整个表现硬邦邦的,很僵化。相比杨宇军该严肃时很严肃,但又带着幽默。
蓝孝威说他非常喜欢杨宇军主持的记者会,惊喜在于常常会有神来之笔。“很难得。在这么多电视镜头前他还能展示军人的幽默感。或许是提前设计的,但也能展示出个人风格。”
他举例说,在一次记者会上,问题与辽宁号航母出海训练相关,外媒很关注中国是否欲藉此扩展海上军力。杨宇军打了个有趣的比方,“航母不是宅男,不会老是待在港口里,今后肯定是要去远航的。” 蓝孝威说,“我听到当场忍不住笑出来,觉得杨宇军非常幽默。”
杨宇军在发布会上的幽默是有一定限度的。他的一位同事对《环球时报》表示,杨宇军的幽默对于以严肃著称的中国军人而言不太多见。“在和外国代表团会见的时候,他幽默的天赋会让人暗自赞叹。开头五分钟必然会让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杨宇军认为,幽默并不妨碍坚持原则,“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才是对外交锋中追求的高境界。
除了幽默,蓝孝威和另一位记者都提及一个共同事例,就是在杨宇军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坦承“国防部发布”的微信小编配图疏失,领导承担责任,并且向读者致歉。这很令媒体记者惊诧。蓝孝威说,“跑大陆新闻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发言人承认错误的,非常罕见。”
这件事在网络上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超出了杨宇军的意料。他说,国防部信息发布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强,要想一点失误都没有是不可能的。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出来认个错,道个歉,放下包袱,继续前行,这再正常不过了。我觉得国内的公众、网民真是太可爱了,可以说是给点儿阳光就灿烂,我们不过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但是他们在留言中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这会鞭策我们团队更加努力。
但是,一个发言人自身优秀特质并无法将外界高度期待和发布授权有限之间的矛盾调解到没有隔阂的境界。一位驻中国的外媒记者就对《环球时报》表示,发布会的信息量还不够丰富。
有时候针对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媒体记者在发布会上会连续追问,但得到就是口径重复,无法满足记者对追求事实真相的需求。还有一位媒体记者认为,与美国擅长利用信息发布来引导国际社会舆论,甚至局势的改变的风格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
那么对于国内外媒体记者,杨宇军又是如何评价的?两个词,“专业,敬业”。杨宇军说,“我不会根据媒体、记者态度是否温和、友善来进行区分。有些记者提问时对发言人很温和友善、但写出的文章不一定很受用。我愿意用是否专业、是否敬业来做评价。国内和国外记者都有专业和敬业的。”杨宇军也在2016年3月份的例会上公开向一位离职记者表示感谢。他解释自己立意非常简单,就是表示对记者这份职业的尊重和感谢。
年轻的新闻发布团队
从2007年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成立以来至今共有6位新闻发言人,相比外交部的新闻发布开创期以及新闻发言人数量,国防部新闻发布事业还很年轻。但足够配得上外界对这份职业和工作的认可和致敬。
中国军队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这种走向世界是需要全方位的开放,解放军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的身影,各大军种在国际军事演习中的亮相等等。这其中最不能缺的一部分是中国军队对外的信息发布。成长中的中国军队需要对外界阐明理念、释放意图,增信释疑,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恰逢此时,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多赢的产物,无论对于国际社会还是对于国内民众,都能由此看到中国军队的变革。
一位要求匿名的外媒记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新加坡参加2016年香格里拉对话会的时候,发现中国军队对外信息发布和回应都很开放,非常大的进步。
打舆论战也好宣传软实力也好,中国军队已经开始利用国际舞台对外发声,并且能在主流媒体上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的展示。
国防部新闻局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收集舆情,整理材料,征求专家观点等等,有针对性地回应外界关注热点。在这方面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团队会争取做到原则和纪律下的透明,开放而不会避而不谈。
国防部新闻局的一位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工作思路方面,杨宇军有自己的独立观点,有战略思维。“他非常有思想,不管是内部文章还是对外的回答都是自己的观点,绝对不是材料堆积和泛泛之谈。而且他的想法是有独立性的,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他人观点,体现了战略思维层次。”
有一个政治正确的例子。杨宇军参加了2015年9.3阅兵前举行的演练,他注意到当老兵车队从天安门广场前经过的时候,包括他在内的军人起立向老兵敬礼,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组织指挥。在8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杨宇军表示:“在8月23日举行阅兵演练的时候,当载有国共两党抗战老兵的车辆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注意到在观礼台上有很多人士都自发地起立,向老兵们敬礼,为老兵们鼓掌。我想这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抗战老兵的尊重和敬仰。” 杨宇军想要借此提醒观礼人员应该在9月3日向老兵表示敬意。出乎意料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官方下发了一份通知:阅兵当日,老兵车队经过时,全体人员要起立,军人行举手礼。
虽然不能判断这一通知与杨宇军的信息发布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杨宇军的信息发布和上级要求高度吻合。在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部队,即便作为新闻发言人,由下自上观点的传递也并无特权。
根据杨宇军同事介绍,他对团队的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下属可以和他就某个观点相互辩论。他会注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才干,比如有的参谋是法律专业出身,遇到法律问题会实时征求意见,涉及不同军种的问题会向相应军种的参谋咨询。他的多位同事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杨宇军人缘特别好,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对下属关怀无微不至。下属有什么私事和工作冲突,他都会尽量安排好两者的平衡。
对于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工作,杨宇军对《环球时报》表示,发言人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集体,在发言人核心团队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团队支撑,这个巨大团队是全军官兵。杨宇军认为,在过去近十年发展中,国防部信息发布在理念观念、运行机制等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有过一些比较出色的工作实践,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发布风格。在记者追问下,他认为这些理念包括开放透明,及时主动回应关切,善待媒体,善用新媒体等等理念;而发布风格他总结为,”政策思维、问题导向;不惧尖锐、绵中带刚;坦率真诚、亦谐亦庄;百姓语言、国际影响。”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变更:吴谦升任局长 杨宇军退役
8月9日上午,记者从国防部网站了解,国防部新闻局原副局长吴谦已升任局长。现任新闻发言人分别是吴谦大校和任国强上校。上级单位已批准原局长杨宇军自主择业的申请报告,杨宇军已正式退出现役。
(作者: 编辑:吴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