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严重性,寻求破解法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校园欺凌,都会使受害者在心理上产生创伤,严重的甚至影响人格的正常发育。
除了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之外,校园欺凌也会使受害的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其他弱小的同学。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对于校园欺凌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依赖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不良或不当行为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面对目前校园欺凌事件普遍存在的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填补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的空白。
政府:
1、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
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专门机构,设立反校园欺凌专项资金。
学校:
1、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法制教育;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3、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
家庭:
1、避免暴力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重视对孩子的底线教育和品格教育;
3、事发后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并积极配合校方解决问题。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预防与应对。
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中小学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而在相关政策出台的同时,执行层面也需增强效力,落实到位,针对校园欺凌的诸多套路“见招拆招”,还孩子们一片晴天。
资料来源:新华社,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我国校园欺凌现象解读》,《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吴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