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军77名士兵蓝翔技校 受训
空军后勤部开办军地联合工程机械培训班,系空军工程部队对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次探索。
培训期间,地方技校老师对空军士兵进行现场教学。空军后勤部军事设施建设局供图
一边是“在云端”的空军士兵,一边是网络世界里的“网红”——蓝翔技校,看似毫无关联的二者,近日有了联系。
6月初,77名空军士兵从山东蓝翔技师学院(简称“蓝翔技校”)毕业,部分专业士兵还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来士兵退役后,凭此证书,有助于在地方实现就业。
据悉,传统的军队机械操作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的“传帮带”模式弊端显现,空军部队甚至出现了新装备上不了手的尴尬局面。
记者从空军后勤部了解到,这是空军工程部队对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次探索,实现军地人才培养链条由高校、高中向技校延伸。
军队“传帮带”模式弊端显现
今年3月底,由空军后勤部军事设施建设局和蓝翔技校联合主办的空军工程机械操作手培训班在济南开班。培训班按照部队配合管理、委托地方培养的模式组建,包括理论授课、模拟训练、实地操作三阶段课程,培养空军工程部队急需的机械操作人才。
对于两个月的济南培训,空军空防某处上士、机械操作手朱峰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形式。
在理论学习的课程末尾,教员先给学员画出复习重点,然后让他们抽签。抽到哪个知识点,学员就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语言讲授这方面内容。
“这样的教学方式,考验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理论知识。”朱峰说,相比于部队的技能培训,地方技校教员的现场操作和故障排除经验更丰富,教学理论更成体系,教学方式也更多元。
此次参加培训的77名士兵,均来自空军工程部队。
在空军队伍里,工程部队是较为特殊的存在,是为空军军事设施日常维护和战时抢修抢建常备的一支专业力量。任务性质决定这支力量对大型工程机械的依赖。而工程机械操作手人才质量高低,成为工程部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过去,空军工程部队机械操作人才培养主要靠‘传帮带’,或立足空军后勤训练基地独立培养,环境相对封闭,‘经验主义’的弊端在长时间的传承中被放大,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下降。”空军后勤部军事设施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此,空军部队甚至出现了新装备上不了手的尴尬局面。
一面是日益增长的战场建设和备战打仗人才需求,一面是培养层次不高、教学理念和设备落后的现实处境,空军将目光投向军队之外的技术院校。
这期培训班重点训练官兵弹坑抢修、阵地抢建、道路清障、临时路铺筑、机械上车等操作技能。据悉,在他们的学习科目中,开挖掘机是一项重要内容。
朱峰回忆,培训过程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机械原理到故障排除,从模拟演示到上机操作,从地形勘察到完成实际作业,由简入难、层层深入。
(作者: 编辑:实习生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