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中国市场进入需求主导的发展阶段后,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购买愿望更强,更关注建立在高品质基础上的性价比,这种需求结构决定了单纯拼价格的“老路子”难以维系,品质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就要在“立”上下功夫——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既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细化措施,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有效路径。
图为2018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的企业展台。(图片来源:东方IC)
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从供给看,多年来我国大量资本、资源过度进入中低端制造业,造成这些行业投资拥挤和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中高端产业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资本、资源的进入又严重不足。在供给结构上,中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才能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成长快——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8%;活力强——创新与创业互促共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亿户,达到标志性高点;业态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新业态蓬勃涌现;环境优——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新动能培育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应当看到,切实的“进”中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发展新动能,必须在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和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推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把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大力补上短板,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同时,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不仅立足国内市场,也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图为宿迁市宿城经济开发区,江苏广特电气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生产高科技电气产品。(图片来源:东方IC)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
俗话说得好,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而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础。因此,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当然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只要进行科学的改造升级,也能焕发生机活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不断提升经济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呈现出平稳向好的态势。9月2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3%,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催生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毋庸置疑,巨大的国内市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适应全球标准的品质保障体系等为中国制造打下坚实基础。尽管在科技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业经济运行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创新发展路径,继续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利用好内需潜力,释放制度优势,就能将不利变为有利,推动中国制造发展迈上新的平台。
图为吉利杭州湾基地的操作工人正在紧张工作。(图片来源:浙报传媒/东方IC)
保持定力 增强发展自信心
做任何事情要获得一定的效果,都需要保持定力,切忌左顾右盼。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拥有较大回旋余地,有韧劲、有能力克服现在遇到的困难,有底气、有信心化危为机。同时,以创新为驱动,我国工业经济正呈现出新态势,向好因素逐步聚集,转型步伐正在加快。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制造业增长6.7%。在诸多指标中,投资增速是亮点之一。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8.7%,比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这些支撑了工业稳定向好的运行态势,也表明了企业、产业和社会对我国制造业的良好预期。
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现实难题的一剂良方。其路径是用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在“立”上下功夫,推动转型升级和优化制度供给,不仅让国人用上更好更多的“中国造”,也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
相关评论:
(作者: 编辑:张惟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