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就了十三五规划的蓝图,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向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理念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命运。《建议》彰显了以科学发展的新理念领航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战略思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开拓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改革举措就跟着好定了”。
一、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着力于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问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创新与变革的时代,创新求变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也是引领社会不断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我们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的制胜法宝。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创新是赢得科技革命主动权并引领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谁在创新方面取胜,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与优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爬坡过坎、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更是需要全面创新,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创新,构建健全有效的创新制度体系。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成为我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形成推动创新的整体性社会氛围。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以创新引领经济新发展,通过全面创新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要求,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它可以激发和开拓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引领全面小康新发展的第一理念。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传统的依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坚持创新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是未来发展的希望。
二、协调发展理念。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以寻求协同作用下的整体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着力于解决发展的平衡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协调,才能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动态平衡性,以及各个方面、单元、子系统之间的互利共生、优势互补、耦合互动、协同配合,取得系统协同放大效应,涌现出新的系统功能,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快速运行与发展。可见,协调是系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促使其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统筹兼顾与动态平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均衡、不同步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东中西部各区域发展,统筹各民族发展,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形成发展平衡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协调发展理念还要求我们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等几对重要关系,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当前,我们应着重补足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短板,例如农村7千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信息化建设、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优化结构,破解“木桶效应”,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从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较好的协同效果,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着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以实现发展的永续性。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基础上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人和社会对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直接体现为人和社会有一定的生态需求——对水、空气、阳光、土地、清洁能源等的需求。生态系统对人的这些需求的生产能力或生态承载力即构成生态供给,二者构成一种供求关系。如果不加节制地、无限地盲目发展,势必突破生态系统的容量,造成供求关系失衡,破坏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平衡能力,削弱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反过来就会影响人的生态需求的满足,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人、自然与社会是一个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新思维为指导、以绿色GDP为评价标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节能环保、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生共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优美环境和良好生态的追求越来越高,生态福祉在民生福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本身。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回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的新贡献,具有世界意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具有潜力和生命力的发展领域,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加强绿色发展的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开发,以生态思维、全球视野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化,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增进人民的生态福祉。
(作者:陈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