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三证合一”培育创业沃土

发布时间:2015-12-21 16:13:48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12月16日,省工商局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向企业办事人员介绍“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办理事项。自9月10日全省实施“三证合一”改革以来,工商部门受理咨询量激增,窗口工作人员热心接待各类市场主体,省工商局注册窗口当场办结率达到90%。

创业门槛不断降低

——48天的手续3天办完

“‘三证合一’改革后,办理营业执照堪称神速。”昨日,拿着崭新的营业执照,湖北创鑫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说,从没想过一天就能注册登记成功。

陈伟感受到的便利,来自省工商部门的一次深刻变革。今年9月10日,省工商局在全国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将办理证照的时间从原来最长48天压减到3天内。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给企业带来的便捷不言而喻。特别对“草根”创业者来说,这项改革能让市场准入手续化繁为简,企业创办周期由长变短,轻松迈开第一步。

为了让企业稳步走下去,近年来,湖北工商不断降低创业门槛,突破各种瓶颈和束缚。

试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允许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创办、联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网店发展,支持公司债权转股权……

省工商局积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争先恐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等地开展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

10月12日,湖北省“三证合一”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工商、质监、税务三部门391项数据,实现5秒共享。

改革催生红利。

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后降低准入门槛,优化注册登记流程,全省市场主体呈蓬勃发展态势。截至12月10日,我省累计发放“三正合一”营业执照103284份。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财富之源和发展之基。”省领导在东湖高新区调研政务服务创新工作时指出,要更大力度推进和落实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业活力,同时转变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我省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壮大营造优良环境。

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134项行政审批改为后置审批

市场准入的门槛不断降低,简政放权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何保障放而不乱?如何让市场主体受益更多?

省工商部门将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举措,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去年9月1日起,在全省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07项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仅保留53项作为前置登记事项。今年7月,又进一步将前置审批事项减为39项,将134项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

出台《湖北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对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住改商等作了细化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

今年3月,分别在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开展工商登记业务同城通办和市场主体简便化退出等试点。今年11月,在全省推出了企业名称登记负面清单和投资(任职)资格负面清单。

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省工商局从2013年1月1日起,停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及营业执照工本费,实行工商登记注册零收费,累计免收登记费4.6亿元。

充分运用工商职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融资解困服务,通过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措施,促进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融资。去年以来,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6882件,为企业融资803.8亿元。

加强打假维权服务,主动向企业征求打假维权线索,打假保名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上半年,共查处假冒侵权案件3218件,案值4614万元。

下一步,全省工商部门将以门槛最低、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环境最优为目标,巩固扩大“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改革成果,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和住所登记条件,着力突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企业简易注销、电子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难题,确保商事制度改革始终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每天新增455家企业

市场活,经济活。

2010年起,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工商部门的一系列改革,大幅度降低创业者负担,激发了民间投资兴业的活力。

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预计达410万户以上,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如今,每14个湖北人中就有一名“老板”活跃在商业浪潮之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蓬勃兴起,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发。浓厚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环境,激活了创业的热情。

今年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企业15.18万户,平均每天新增455家企业。新增企业注册资本(金)7077.91亿元,企业数量和注册资金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65%、57.80%。

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创业队伍成倍增长、新注册企业大幅增加……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省企业总数为764143户,每万人拥有企业132家,平均每76名湖北人就拥有一家企业。如今,私营企业占到了全省企业总数的8成以上,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企业突破2700户,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高达720.99万元。

激增的个体私营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共提供近20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全省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中,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排名前五名的行业合计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七成。

通过清理不必要的证照资质、资格审批等方式,简化企业准入流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

今年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860户,同比增长19.44%,其中分支机构涨幅最快,同比增幅达41.81%。

数据链接

1.全省工商系统从2010年起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出台“38条”措施,完善市场主体准入畅通机制,优化市场主体成长服务机制,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当年全省新登记五类市场主体46.93万户,全省市场主体总数从177.1万户增加到219.05万户。

2.省工商系统连续实施“深化市场主体增量行动”,2013年,我省新登记五类市场主体109.04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335.11万户,位居中部第一,跨入全国第一方阵。

3.2014年,湖北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出台住所(经营场所)暂行规定,实行先照后证,极大地激发了民间投资兴业的活力,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五,连续3年位居中部第一。

4.9月10日起,湖北实施“三证合一”,至12月10日,全省新发“三证合一”营业执照共103284张。其中新发企业“三证合一”营业执照96988张,新发农专“三证合一”营业执照6296张。新设立企业行业分布前五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局长专访

改革聚力 激活一池春水

——专访省工商局局长王永高

问:如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答: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宽进严管,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依法行政、营造亲商环境的社会期待。

全省各级工商部门将扎实推进“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加大对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做好对改革进展情况的动态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对策。

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条件管制、企业名称登记限制,推行工商登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开展个体工商户“证照合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简易注销登记等试点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用简政放权、放宽准入的“减法”,换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乘法”。

问: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如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答:首先应当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目前,省工商局正联合相关部门编制全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

二是,全省各级工商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基本原则,严格行政审批事项管理,严格履行“双告知”职责,严格执行“双随机”抽查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加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和社会治理能力。

三是,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加大信用监管力度。要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此外,还将探索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模式,推动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问:这两年,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工商部门既承担商事制度改革的重任,又面临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多重任务叠加。在改革中工商部门应如何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答:要立足“四个定位”,扭住“四个抓手”,构建“四个平台”。

立足当好深化改革“先行官”,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构建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新平台;立足当好市场秩序“守护神”,以建设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为抓手,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平台;立足当好创业创新“先锋官”,以市场主体扩量提质为抓手,构建促进创业创新服务发展新平台;立足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神”,以建设多元共治消费维权体系为抓手,构建促消费扩内需、护民生保稳定新平台,充分履行职能,打造全国一流商事环境。

改革创新

黄石:同城通办激发市场活力

“要不是同城通办提供方便,我那么大个厂每天损失一万元,早就被拖垮了。”12月上旬,黄石市民朱春一天就办完了旧厂注销、新厂新登记手续,而且一天就拿到了执照。

原来,朱春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了一家汽车修理厂,今年他想要扩大规模,新厂址选在了西塞山区。按照哪里的事就在哪里办的惯例,朱春必须先在老厂所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办理注销,再凭有关证明到西塞山区注册新厂,整个流程下来得耗费10多天的功夫,将给工厂带来巨大的损失。

今年4月1日,黄石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市场主体登记“同城通办”工作,彻底打破过去区域管辖限制,在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执照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事项可在任一工商所就近办理的服务机制,大大节省了创业者往返费用、时间,降低了办照成本。以个体工商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为例,办照时限由原来法定的10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如果资料齐全可实现当场发照。

“同城通办”不仅让朱春避免了损失,也激发了黄石当地的创业热情。截至目前,黄石已办理“同城通办”营业执照672份。

襄阳:简化注销流程 方便企业退市

“过去办理企业注销登记时,从申请到退出需要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如今当场就办完了整个注销手续。真是高效率。”11月28日上午,襄阳市子燕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子燕来到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登记窗口,申请办理公司简易注销登记。经过审查,工作人员依照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规定,当场就办好了公司注销登记。

注销登记是企业退出市场的必经程序,但企业的“死亡证明”办起来十分繁琐,从提交申请到注销完毕需要提交10多份书面材料,前后得花近2个月的时间。

今年4月,襄阳市工商局开始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对本市辖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注销登记,均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改革后,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可以不用办理清算组备案,不先发布清算公告,以提交未开业或者无债权债务情况说明、对清算和无债权债务作出承诺即可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今年4月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以来,襄阳不仅简化了注销登记流程,方便企业退市,而且建立起了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实现了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截至11月底,襄阳市共有1258户符合条件的未开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申请按照简易程序办理了注销登记,其中有限责任公司60户、个人独资企业1192户,合伙企业6户。

策划:彭为红 组稿:严俊杰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