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红色土地红色魂——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红色基因扫描

发布时间:2017-07-14 12:35:18来源:黄冈新闻网

鄂东晚报记者 黄俊杰

在麻城市东北十公里的大别山地质公园,有一座九龙山,俯瞰下去,蜿蜒九条山脉交汇于一地。独特的丹霞地貌赋予它红色的外表,从麻城出发,这条蜿蜒于地上的红色石龙穿过大别山腹地,在黄州东坡赤壁再次钻出地表仰起头颅。

古有大江东去,近有革命硝烟。大别山不仅有红色的岩石,还有红色的精魂。

红旗飘扬

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在这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30年革命的红旗巍然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红色也是黄冈最亮的底色。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8支红军在黄冈诞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3支红军主力在黄冈组建。

在这里,大革命失败后,黄冈党组织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红安、麻城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拉开了鄂豫皖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在这里,以鄂东为主要活动基地的红军于红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打响了新四军建军后的抗日第一枪。

还是在这里,刘邓大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实现进击中原进而进军江南的宏伟目标,揭开了解放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中国革命史关键时刻,都有大别山那浓墨重彩的那一页。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从大别山下走出来的。在长达28年的近现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5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不知名烈士无数。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及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培育了闻一多、熊十力、李四光、居正、汤化龙、王亚南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

遗存棋布

红色文化是大别山的“金字招牌”和文化名片,是无可比拟、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我市现有红色文化遗迹79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家,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5家,故居与旧址340处,革命纪念设施70处,其他革命遗迹382处。这些遗存是近现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鉴证,是全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

利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实施的机遇,我市开展革命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将让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组织红色革命文物实物征集活动,丰富展品,提升展陈。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启动“千人讲述”,采访红色革命后代,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拍摄了再现黄麻起义波澜壮阔历史的电视剧《铁血红安》,催生影视生产“黄冈现象”。

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红色文化“云”工程,建设网上红色文化博物馆,扩大黄冈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近几年,全市对团风共存社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英山段氏宅革命旧址、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将军故居、陈潭秋故居等革命旧居旧址及重要武装诞生地,开展抢救性保护修缮。

到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黄冈近代现代红色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保护对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为依托,以“圣地文化”“将星文化”“红烛文化”为主题,以红麻、团黄、浠罗英、蕲黄武为片区的“一线串珠、三大主题、四大片区、七大项目”保护框架和总体格局。

薪火相传

大别山每一块土地皆浸染过烈士的鲜血,每一处山水都有生动的故事,它孕育着红色基因。如今750万黄冈人民,在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凝聚的“开新、刚毅、朴诚、忠贞、坚卓”精神。

在罗田县胜利镇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化志愿者张艳玲会定期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进行讲解。“从小就听着爸爸妈妈、老师们讲红色的故事,现在跟他们一起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我感到光荣。”她说。

今年5月15日,英山县首部《革命历史故事集》出版,这是继《风展红旗如画》后,英山推出的又一部记录和弘扬红色征程精神的正能量力作。

2015年1月16日,“黄冈舰”入列东海舰队,这艘黄冈元素满满的远洋利器也成为黄冈红色文化的新载体。黄冈舰政委俞福军说,大别山是黄冈舰的灵魂,让大海来承载它继续驰骋。

6月4日,在红安大剧院,为纪念黄麻起义90周年,黄冈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创作的音乐舞蹈《红色薪传》表演再度深深打动了观众。而像这样以“红色”为主题的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常有常新,红色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活”课堂。

红色大别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链接:

黄麻起义与绣花鞋垫 1927年11月13日,黄安(今红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打响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成立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在那烽火岁月里,流传着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战争中,妇女们不仅要将心爱的人送上战场,也会将绣花鞋垫这种传递爱意的信物送到他手中,讴歌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红安绣活”,在2008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