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解鸿震 通讯员李国安 何倩妮
新买的车,一开车门为何异味很大?昨日,武汉市消协等全国22家城市消协及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车内空气质量报告。报告显示,通过对购买两个月以内的25个汽车品牌、43个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其达标率为93.02%,其中有三款车超标严重,而且高档车的检测结果并不与其价格成正比。专家提醒,新车使用空气净化器作用有限,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开窗通风。
检测结果:
43个车型达标率为93.02%
这次检测,是国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自8月中旬开始,历时3个多月。
此次比较试验用车,采取公开征集的形式,共检测了消费者提供的购买两个月以内的25个汽车品牌、43个车型,几乎囊括目前车市从低端到高端的主流车型。主要检测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
结果显示,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达标率为93.02%。除了3辆样车超标外,其他车型虽然也检测出了甲醛和乙醛,但其含量都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范围之内,而其他6项挥发性有机物几乎检测不出来。随后,主办方根据3家未达标企业的复检申请,对同一型号的新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复检车辆符合标准。
此次比较试验中,表现最好的是以沃尔沃S60领衔的8款车型,占比18.60%。其中,沃尔沃S60的甲醛浓度值只有0.014 mg/m3,是所有被检车型中浓度最低的。
受检的6款自主品牌车型中,华晨骏捷FSV排到第8位(从表现最好的开始排序),长安悦翔、吉利帝豪、上汽荣威350、比亚迪S6也表现较佳。相比之下,部分中高档车及高档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与低价位车型相比,并没有像其价格那样“高出一筹”。由此,消协人士指出,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与汽车价位并不成正比。
对此结果,也有业内人士称,部分高档车空气质量不佳,或与其密封性好有一定关系。
据了解,此次评测所依据的标准,是2012年3月1日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所委托的检测机构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其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也是国家相关标准起草单位之一。昨日,记者从该检测项目负责人处得知,此次使用了气相色谱仪和采样环境舱等高端设备,就是为保证检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消协建议:
国标应增加检测项目和方法
此次检测达标率较高,但22家消费维权单位特别指出,车内空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上百种,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而《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规定了其中8项。因此,此次比较试验并不意味着达标车辆中没有其他挥发性有机物。
因此,22家消费维权单位建议,国家标准中应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物质的检测项目;另外,《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要求,受检车辆放置在恒温、恒湿、静风、洁净空气环境中,并完全处于静止状态,这和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差别较大。例如,车辆在夏天被阳光暴晒后异味较大,或在一些特殊路段行驶过程中,因为车内空气过滤系统不好,导致车内空气质量较差。因此,建议标准采用的检测方法,应增加模拟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如模拟阳光照射,或是车辆在行驶中包括使用空调等状态下的车内空气质量状况。
元凶追溯:
汽车生产企业应负首责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专家指出,车内空气污染的“祸根”,一般是在车辆生产过程中“种”下的。比如,新车的座椅材料、内饰皮革、橡胶,以及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元凶”。可见,在车辆制造出来之后再去治理污染的方式,不适合汽车这一特殊商品,而且其治理效果极其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内污染治理应承担第一责任。
对此,22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呼吁,国家应早日健全检测监控体系,从源头切断车内空气污染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内各种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定量分析,找到污染物的发生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替换、升级等技术措施;零部件生产企业应选择环保绿色材料,改进生产工艺,淘汰高污染产品。同时,汽车相关生产企业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空气污染物释放性能的检测与监控体系。
专家提醒:
使用空气净化器不如开窗
车内空气质量不佳,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危害?
昨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流行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廖皓磊接受采访时表示,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是苯(芳香味)和甲醛,这两种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已众人皆知。即使是冬天车内开暖气时,同样需要多开窗通风,因为汽油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苯。
22家消费维权单位昨日发出消费提示,在选购车辆时,最好先打开车门闻闻味道,选择无异味或异味较轻的车型。另外,购买新车初期,上车之前最好先打开车门放放异味,并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开窗通风,在使用空调时应多采用外循环模式。
有关专家还表示,竹炭、香水、空气净化器等,对车内空气的净化能力非常有限,最好的办法还是开窗通风。此外,车主所买的一些车内饰品以及车主吸烟、放置劣质香水等,也会加重车内“毒气”的浓度。因此消费者尽量不要增添或是改装汽车内饰。
(作者: 编辑:解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