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您的一席话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具有价值、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颖选题来之不易。那么,您认为这个项目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杨教授:正如大家所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而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其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以及人居环境的发展。于是,在进行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节约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考虑就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密切关注资源的耗费问题,必须以节约、节能、节省材料及循环使用材料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思维去设计产品。
而我们又如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呢?其实,设计艺术历史的发展已给出了答案。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墨子就提出了“节用”,以反对社会追求的奢华之风。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天道》中就提出过设计的智慧在于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重大的难题。老子的《道德经》中“少则得,多则惑”以及“大道至简”同样也是强调的一种减少、顺其自然的道理。将其放在设计中就是要做到形式简练、突出功能。而一直以来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种造物伦理,你看汉代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式家具等都有一种简约朴素之美。
到了近现代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它提倡的重视功能、注重经济性等设计原则同样是“节约”“高效”的体现。像米斯提出的“少则多”,是做到“少”繁琐的装饰,“多”使用的效率,从而实现简洁而丰富的效果,是对“节约”一词的成功诠释。阿道夫·卢斯是奥地利有相当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在1908 年就发表了《装饰就是罪恶》一文,同样提倡减少装饰,做到简约,认为装饰是一种文化上的退化,外加装饰是不经济且不实用的,所以装饰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再如,由英国著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主持设计的伦敦“瑞士再保险大楼”,赢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Stirling奖,其成功就在于把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弧形的外观以及锥形结构不仅让大楼看上去比同等体积的方形大楼要纤细,同时还能够减小风力。而大楼外部的透明外墙以及内部螺旋空间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供暖并使用自然光和节能设备提供照明,利用大气压力差将自然风引入室内,实现自然通风,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频率。除此之外,建筑的建造以及管理等多方面也都实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称得上是生态建筑的典范。
同样,去年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伦敦碗”的设计也是注重实用性和节约的代表,它看起来就是一个跑道,没有多余的外型设计。就在前几天,我们中国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开幕式也贯穿了“节约”的思想,舍弃了以往绚烂的灯光特效以及华美的焰火表演,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体操编排,昂扬的面貌,是一种对体育本质的回归,是设计引领社会价值转向的体现。
在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一种追求简约的设计流派,将产品的造型简化到极致,这就是所谓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在产品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义。“简约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 (Philip Starck),他设计的家具非常简洁,基本上将造型减化到了最单纯、最明确但又非常典雅的地步。最著名的是他的柠檬榨汁机的设计,非常简约,从他的产品、家具以及室内装饰等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是将简约的造型与功能结合在一起。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由于高纬度,气候严寒,使得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更多。这就使得人们对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自然性以及舒适度要求更高。为此,在设计上,当地的设计师始终保持朴素自然的风格,遵循着造型简洁、功能至上的原则,创造出诸多功能实用、美感创新的作品,如汉宁森的PH灯,维纳的中国椅、孔雀椅,阿尼奥的球椅,雅各布森的蚁椅等等。他们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用先进的工艺、环保的材料、简约的造型给生活在室内的人们带去情感上的关爱,也创造出美感。
邻国日本也是一个例子。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可用资源非常有限,加上日本文化的因素,使得他们的家具设计、酒店装饰设计、日用品等设计始终都透露着简约的风格。从柳宗理的“蝴蝶凳”到索尼的“walkman”,从精美小巧的商品包装到温馨舒适的室内装修,日本设计展现的是一种"简约"的理念。日本环保、绿色、自然的设计追求正是简约设计和绿色设计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之一。
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系列设计更是将“简约”发挥到极致,它的产品造型简单,多是几何造型,但给人一种不平庸之感,非常具有品质与品位,让人不得不觉得它的产品非常好。同时,无印良品的平面设计以及产品的包装循环,都能够做到最高效地利用资源。
至于全球的“绿色设计运动”(green design),也是旨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设计浪潮,其核心是“3R”理论,即Reduce(减少理论)、Recycle(循环理论)和Reuse(再利用理论),该理论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再比方说,我们日常使用的酒杯以及餐盘如何做到节约、绿色呢?从制造上,我们需要选择生态、环保、可循环的材料,同时在造型上要做相应的节约型设计。举一例说明:我们喝酒的酒杯的下部可以将其设计为三分之一的实心,就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酒量;而餐盘可以将其设计成扇形、弧形,不再是圆形,从而做到改变其容量减小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物的浪费产生。
纵观世界各国的简约设计,我们可以发现,简约设计来源于现代主义,虽然它外在简洁但视觉上有美的个性,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简约设计都有共通的特征:造型上做到尽量简化,使用最基本的形状,而颜色也使用单一的色彩,不追求外表的华丽多变;在功能上,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功能完好且便于使用。简约设计的减少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科学、严谨、符合逻辑地进行,这也是简约设计的耐人寻味之处:优良的审美之感。
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设计艺术最终是为功能服务的,设计如何用简约的形式满足其功能,同时也使人产生美的享受。此项目从生态学、伦理学、美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的“节约型设计”,把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结合起来,进行造物设计理论研究,最终达到能够使产品与客观世界、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重新建构和谐的美的秩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我相信,“节约型设计”会成为我国未来的一股设计潮流。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节约”以及“造物伦理”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还想请您简要地描述下,您下一步的科研规划或对未来的憧憬。
杨教授:目前我只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研究成果,自认为做的还不够,我需要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博士生团队更上一层楼,争取获得更大的科研突破,例如在未来的二、三年,我想再多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争取往国家重点项目冲刺。当然这是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要为之努力。
人物简介:
杨先艺教授,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带头人,《设计艺术研究》副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会员,中国机械学会工业设计委员会员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
杨先艺教授主持承担了三项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伦理思想研究": 2009年文化部研究项目"设计艺术伦理学研究";2007年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文化研究"。
杨先艺教授先后出版了:《设计艺术历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西方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简史》、《艺术概论》、《设计概论》、《艺术设计欣赏》、《艺术设计史》、《设计史》、《中外艺术设计探源》、《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设计社会学》、《设计管理学》、《设计创意学》等十三部学术专著及教材。并在《艺术百家》、《装饰》、《世界美术》、《文艺争鸣》、《美术观察》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3篇。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