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国学经典浸润少年心田 武昌中小学持续6年“亲近母语”

发布时间:2016-06-13 15:40:31来源:SRC-389

图为:每天朗诵经典20分钟,感受中国文字韵律之美。

图为:熟读经典,仿作古诗。五年级的周雨轩创作了不少诗歌。

图为:同学们利用废旧塑料瓶做成环保笔筒,方便存放毛笔。

 图为:珞珈山小学书法课堂上,学生们正在练习书法。

湖北日报讯 采写/记者李卫中 通讯员叶壮 邹永宁 摄影/记者倪娜

阅读提示

在青少年被电脑键盘和网络语言所包围的当下,怎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田?武汉市武昌区推行“亲近母语”行动,全区小学生每天上午花20分钟集中诵读国学经典,下午花20分钟练习汉字书写,迄今已有6年,青少年汉字书写、人文气质、价值观和学业成绩明显提升。

近日,武昌区余家头小学四(2)班学生家长覃弘毅给学校写了一封信:《关乎精神喂养》,信中写道,学国学经典让孩子发生很大变化:“我家孩子是独生子,以往十分自我。自从学校持续加大经典学习,孩子处处与经典上的要求看齐,国学经典成了孩子的指南针。”

如今,武昌区的经验在武汉市全面推广,诵读国学经典,学习多种传统文化,在武汉市蔚然成风。

2013年7月,武昌区教育局调研期末试卷统计发现:79.5%的小学生书写等级优秀,0.58%的学生书写不合格。2015年7月再次统计,发现92.1%的小学生书写等级优秀,没有发现书写不合格。

目前,武昌区5万小学生人均新增诵读古诗文50篇,背诵35篇以上,新增经典学习240课时,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调查

武昌中小学持续6年“亲近母语”

熟读经典可作诗

古诗词不易理解,武昌一群小学生却能快速创作古诗。

“水花轻舞柳低垂,清风呓呓雨喃呢。纸鸢飞,笑语哝,细雨悄慰离别绪。”这首渔歌子由武昌区珞珈山小学五(3)班学生周雨轩课堂上即兴创作,创作时间是今年清明节,老师只改动3个字。

2日上午,该班语文老师谭萌萌说,这是她在经典学习课上的尝试,教孩子们鉴赏并仿作古体诗词。“班上每个孩子都能在10分钟内完成创作,很多作品略加修改就非常完美。”

她拿出一摞用自制练字卡誊抄的学生诗作,记者一一翻看,五(3)班王天卉创作的七言古诗用字十分讲究:“纯白新夏替晚春,嫩苗初成老樟新。”该班熊亦航创作的古诗用词也很好:“春天四月去欲尽,夏蝉争鸣暑将临。”

老师叫来周雨轩,这是一个梳着双辫的小姑娘,见到记者,身体前倾,微微躬身30度鞠躬行礼,身形优雅。

谭萌萌是华师大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区里推行20+20亲近母语,与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每天早上我高声领诵,学生一字一句跟读。诵念之声,让人陶醉,孩子们可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音乐效果。”

古诗文结构精致、韵律优美,孩子们反复玩味后,就能仿写古词古句。不久前一次师生社团活动中,六(4)班郭尔夫即兴创作的《临江仙·冬至》,获得了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高度评价。

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负责人王鹃说,多所学校师生都在课余时间仿写古体诗,这是师生学经典过程中欣赏传统文化美感的自然流露,他们从入门学习到欣赏仿写,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皈依。

经典读写助学业

武昌区余家头小学教导主任、语文老师涂莉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凭借经验,她知道13岁以下的孩子一首诗读10遍可以背诵。涂莉认为,诵读经典可明显提高学生记忆力。经过多年诵读训练,部分孩子可以做到“五遍成诵”。

国学经典中无处不在的自然、平和、优雅,能让孩子们静下来。涂莉认为,结合经典的书法练习更有奇效,孩子们每天固定20分钟时间练字,可让浮燥的内心平静下来。静能生慧,他们慢慢学会了静静的学习和思考。

多个学校的老师反映,学经典吸引许多孩子爱上阅读。学校图书室利用率明显升高。午饭后一个小时自由时间,许多孩子到图书室借了书,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看,老师不在时教室内也没人说话。

近年来,武昌区初中段老师明显感到入学学生语文素养和行为能力发生了变化。3日上午,武昌区粮道街中学语文教师熊宗仁告诉记者,他与语文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初一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书写水平都有明显提升,学生作文中还常能引经据典,与前些年比变化很大。

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工具,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体学业水平提高。有关数据显示,武汉近年中考中,武昌区语文成绩一直在武汉市遥遥领先,中考综合成绩名列第一。

经典教养正三观

岳飞、林则徐、文天祥……认同这些英雄,需要我们共同的文化认知。中华路小学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说,学经典,可以让孩子获得中华民族共同的自豪与感动。这也是教育的神圣责任。

中华路小学六(5)班学生徐沐滋家长说:“学经典让我的孩子爱上了中国文化,她尊崇敬佩历史中那些有气节、有正义的人物。从小读传统文化经典,可为她的一生打底,让她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比小时候学到了多少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5月初,余家头小学四(2)班学生家长覃弘毅给学校的信中说:“如果你生一个儿子,一定要让他读国学,国学能教他做一个正直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绝不会为小是小非斤斤计较;如果你生一个女孩,更要让她读国学,国学能教她像水一样柔软,教她自尊自爱、善良贤惠。”他认为,优秀的国学经典文章意存高远,让孩子经常阅读能培养他的古典文学、美学和哲学底蕴,给他开启心智的钥匙。

武昌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学经典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人格修炼等方面都得到丰富和完善,人也变得更富有活力和创造性。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验

合理调配,持久推行学经典

2010年,武昌区在全区54所小学、五万小学生中间开展“20+20亲近母语行动”,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每天早晨诵读经典20分钟,每天下午练习写字20分钟。2014年,全区2.5万名初中生也开了《好读善写》经典学习区域课。

该局认为,当下,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数学、英语等学科过度关注,学生们又被电脑键盘和网络语言所包围,传统经典越来越陌生,提笔写字越来越少,慢慢失去对母语的熟知和热爱。语文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为此,他们精心选编了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印了《书声朗朗》诵读读本、《静心习字》写本以及初中生的《好读善写》读写本,免费下发给师生使用。

该局要求,各学校合理调配学生作息时间,学经典不得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改变学生在校时间。

为保证学经典持续开展,教育局按照每班每学期1000元的标准下拨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发放教师该项劳务津贴,解决学校绩效工资发放的压力。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开展系列培训,培养国学师资。邀请国学名师、著名学者给校长讲课,边推进教学边寻找优秀案例,在区内横向交流学习。

珞珈山小学是该区书法课的培训学校。该校校长宋珊说,在小学生中大规模开展书法课并不容易,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比如如何教小学生保管好蘸满墨汁的毛笔?该校教师结合上课实际,摸索出用饮料瓶制作笔筒、小彩旗固定笔身的“课堂毛笔保管法”,很快在全区各校推广。该校还自创了教授软笔书法的“手势操”,师生可空手练习毛笔书写要领,快速掌握基本笔法。

此外,教育部门推动开展校内外国学经典人文社团活动。教育局党政一把手带头参加校长赏诗会,积极支持学校、片区组建诗社、书画社以及蒲公英悦读小镇等师生社团。坚持开展有效评价,以班或学校整体为单位随机抽查,将语文素养教育列入学校的年度综合测评。

拓展

学经典在武汉蔚然成风

2012年,武汉市在全市小学生中推广武昌区“20+20亲近母语行动”。去年开始,武汉市联合编写《国学经典读本》,向全市83万名中小学生免费发放。

该市规定,小学、初中每天固定安排20分钟诵读,每周再安排1个课时讲解经典;高中一年级统筹安排,二、三年级自读自学。学生经典诵读统一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综合评价。

武汉外校美加分校针对寄宿学校特点,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重点,首推传统的“功过格”方法进行德育考核,要求学生每日记下“日行一善”、“日行一恕”条目,对照经典“日省吾身”,将传统经典教育具象化、行动化、日常化。

江汉区北湖小学鼓励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卡,引导学生经典诵读践行。洪山区广埠屯小学利用信息化设施,搭建V校平台,让每个孩子看见自己的经典学习和成长收获。

除了经典诗文本身学习,各校还将经典学习方式拓展到多种传统文化形式。

武昌区6所小学与省戏曲艺术剧院联合成立学校戏曲教育社团,推出汉剧《贵妃醉酒》、楚剧《推车赶会》登上央视少儿春晚。江夏区成立少儿戏曲试点基地,邀请省市戏曲名家为学生授课。武昌区何家垅小学等还开展踩高跷、抖空竹等传统艺术,丰富经典等传统文化学习。

武昌区师生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以冬至为开端举行24节气民俗活动。去年冬至这一天举行“故事爸妈进校园”活动,百余位家长、作家和社会热心人士给2万多个孩子讲民俗文化故事,一起动手包饺子,共同填绘“九九消寒图”,体会冬藏之趣。

武汉市第25中学八(6)班学生谢莹对经典学习感触颇多。她说,朗读诗文能够感受到朴素文字散发的魅力,一撇一捺的书写中能够体会汉字的形体演变。“国学经典丰富了我的情感,能让人更平静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