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转型发展座谈会发言选登

发布时间:2016-07-05 08:11:53来源:SRC-13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闻天)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师转型是关键。近年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突出“教师转型”这一重点,破解“观念转型”这一难点,抓住“项目驱动”这一要点,通过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促进教师实现观念的转型;通过实施“双百工程”(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谋合作;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进校园、上讲台)、设置转型实践岗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途径,让教师参与具体项目,走进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走上工厂车间生产线,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促进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练就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双师型”教师  阮中尉副教授:

  2014年7月,我进入校办企业——湖北新广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加入校园小微建筑结构设计小组,全面参与了“校园长城”、青春护航学院、钱学森纪念馆三期工程、梦江南国学馆、“晨光创业园”和“筑梦创客园”,以及江南水乡、梦里水乡、长河基地等系列小微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是提升了个人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可行性研究、工程报建、工程招投标、发包承包、工程勘察、建筑和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也显得底气十足。二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引入丰富鲜活的工程案例,使教学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三是明确了建筑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素质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找到了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四是提高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注重把建筑工人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体育系武术教练员  罗安邦:

  我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3届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我的转型体会主要是“四个一”:一次机会。2011年3月,从小热爱武术的我,正式成为了校武术队的一员,并在全国和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获得了10余项奖项。一个转折。2013年毕业在即,学校通知我可以留在体育系工作,这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工作以后,我主动深入健身俱乐部、武术馆校等体育企业考察学习,并先后考取了国家武术五段,武术一级裁判员,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等。一种辛福。每每听到学生们向我诉说自己的点滴成长和进步,我都会有一种辛福感,这也激励着我更加用心地去设计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更加坚定了我未来的路。一份收获。在2014-2016年这几年的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我的队员们共计获得25个单项冠军,其他奖项近百个。有很多队员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期间,利用这一技之长,进入健身俱乐部、武馆授课,赚取了他们的第一桶金。这是我最大的一份收获。

  梦江南国学馆执行馆长  黄亚兰副教授:

  拓宽视野,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我校被网民誉为武汉“颜值最高”的十大高校之一,这一头衔并非浪得虚名。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有一步一景的园林景观和美轮美奂的建筑设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令人向往。校园里无处无景观,无处不文化,而这些校园文化的创建,我也都有幸参与。通过参与文化项目设计,我的视野逐步被拓宽,不仅对文学的解读更加深刻,更是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是教学活动的载体。

  打开思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前年暑假我深入到校办企业去挂职锻炼,从事职场文书写作和职场接待工作,让我意识到,我所担任的写作类课程和礼仪类课程,很有必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来筛选教学内容。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具体的岗位要求融入教学实施方案中,使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礼仪素养。相关成果也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学校转型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行,我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不再拘泥于课堂上对学生的培养,更尝试在课堂外师生相处和交流中对他们进行启迪和指导。依托网络和国学馆开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文化创意设计项目中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创业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农学院副院长、园林系副教授  袁飞荣博士:

  潜心科研,针对企业需求立项目。武生院地处新洲这片传统农业优势区,园艺产业规模较大。我了解到不少企业缺乏农业技术和人才。2014年起,我积极参与“双百工程”,先后与新洲区5家农业公司进行对接,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帮助武汉市佳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200亩观光葡萄采摘园避雨栽培技术体系,使公司扭亏为盈,增加产值100多万元,培养了10余名农民技术员;帮助武汉市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泉博蓝莓专业种植合作社建立周年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我们又联合申报了产学研科研项目,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

  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后,人才培养就有了更大的实战舞台。我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了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近两年,我指导园艺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10人,其中5人考上本专业的研究生,1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其余的同学就业情况也非常好,基本上在实习期间就被预订了。

  园林系主任助理、“双师型”教师  张思副教授:

  2014年暑期,经申请,我成为校园设计专班的一名成员,通过数十项园林项目的磨练,让我掌握了从地形勘测,到后期营建全过程的运营流程,为“接地气”的园林设计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5年2月底,接到校内植物园改造任务后,我安排园林实践班的部分学生一起参与到项目当中。从2月底到3月初,我带着学生多次进植物园进行现场调查,课后又组织了多次研讨,逐步明确了设计方向,提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主题概念,并带着学生进行方案的完善与动画效果制作。实施这个项目前,学生对有尺寸空间感的建模与动画软件制作完全陌生,对园林材料、空间尺度等了解很少。我要求学生课下对软件进行自学,周末带着他们拿着卷尺、相机、记录本到一些园林项目实地进行考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对实际项目案例也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体验。

  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吴杰: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通过校企合作,选派一批专任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药学院先后有7位教师参与了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二是积极引进、聘任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双师型教师。药学院引进了健民药业集团总工孙桂芝教授担任专任教师,并先后从马应龙药业及中国远大医药等医药企业聘请了一批客座教授、客座讲师。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各种专业执业证书。目前药学院已有12名教师分别获得了执业药剂师、医师、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四是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药学院与武汉健民药业联合申报立项市属高校产学研项目1项、校级应用型科研课题3项。以上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期开展校企合作、联合研发产品奠定了基础。

  食品工程系主任助理  吴季勤:

  在学校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找到了武汉市在烘焙行业比较有影响力的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多次主动上门寻求校企合作,打开了烘焙方向校企合作的渠道。

  学校提出的“双百工程”给了我们新思路,在与仟吉合作之后,我们将仟吉技师引入了课堂,将生产一线的行业资讯和生产技术要求直接传递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对该方向的浓厚兴趣。学生最后的考试不仅是烘焙的理论还有实操,能否将原料经过完整的工艺流程最后加工成合格的产品,成为该门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焙烤工艺课基础上我们又与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仟吉实验班,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段春红博士主动带头向仟吉技师学习烘焙技能,卢金珍、陈列芹等老师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向仟吉技师学习操作技能,她们与仟吉公司的技师们一起组成了我系烘焙方向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园林系“双师型”教师  段然:

  职业观念的转变:从教师到工匠。在学校教师转型的大背景下,我认为,不仅要做一名有着系统理论知识的工匠,一名有着实践技艺的老师,还要成为一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园林设计师。于是,我主动参与到学校植物园、长河基地改造等工程项目中。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穿高跟鞋工作和穿雨靴工作的转变,不仅仅是拿粉笔和拿皮尺的转变,更是我对园林教师认识的深刻转变。

  授业理念的转变:从教学生到带徒弟。教师要适应学生,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徒弟,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中,手把手教技能、传“独门秘籍”。在做每个项目时,我都带着同学参与场地测量、资料搜集与方案讨论,并将学校的场地设计引入园林设计的实践课堂。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场地有了比画图或虚拟设计更强的参与感,这种以项目驱动课堂的实战实训效果非常好。 

  设计理念的转变:从出作品到做产品。此前,我的设计思想比较理想化,在工程上有些“不接地气”。通过实践我认识到,我和我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园林设计工作者,而不能纸上谈兵。我在园林设计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设计思路与场地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工程材料与尺寸的落实,设计的理念、目标也更实用。

  青年教师科技标兵、药学院副研究员  赖晓晶博士: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去年,我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偏学术型研究的。如何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开发一些应用型科研内容和项目,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为肿瘤的中药治疗方向,在课堂上我对将具有抗肿瘤相关中药的讲解与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后很多同学与我联系,表示想加入我的科研团队。本科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而我校为这部分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能够接触到研究生同等条件的科研环境,培养其动手能力。

  创业与教学相结合。在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业的初期,我一直很困扰。作为一名没有创业相关基础和知识的普通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创业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大赛,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分享了很多中医药创业的典型案例,在课下我为学生讲解中药材的养殖、中医药养生、中药药膳等相关方面知识,为创新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今年的“长河阳春杯”创业大赛,我指导的药香坊中药香囊项目荣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