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哈正利
图为:十页长的感谢信(部分)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实习生张敏通讯员梁炜杨科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一位被学生称为“男神”的大学老师,这次被推荐为本报“寻访荆楚好老师”评选活动的候选人。这位“男神”的魅力有多大?近日,记者来到中南民族大学,采访了该校民族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哈正利。
神仙眷侣
常和学者妻子结伴下乡
被学生评价为“很帅”的哈正利,戴眼镜,喜穿粉色衬衣,身材健朗,年近50岁看起来却像80后。“哈老师心态很年轻,宠妻爱女的他,用女儿的画做QQ头像。”哈正利的博士生刘占勇说,和很多同龄人相比,哈正利不喜欢静坐书斋搞学问,喜欢深入一线。2003年他去甘肃临潭县搞调查,背着一个特别大的包,准备在那里住半年。结果,住了一个星期,借宿的人家就开赶了,“你怎么还不走啊?”没办法,他给当地负责人说明情况后,才多住了十几天。第二年春天,他又去了这个点,住了20多天。两次调查,他一共做了十一、二万字的田野调查笔记,后来形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族群的构建和维系》。20多年来,哈正利先后到5个省、自治区的几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社区(村),走访了上百户家庭。
哈正利的妻子马威是他的同学,是一名人类学学者,两人经常结伴下乡做调查,两人一起去过新疆、银川、内蒙古等地。结伴下乡调查的好处在于,两人专业互补,能够在学术上互相支持,漫漫旅途也增进了夫妻感情。哈正利透露,明年春节两人准备去海南做调研。
哈正利的研究,不少都化作了政府决策的依据。他带学生到多地调查民族社区;也参与了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调查。
师恩重重
毕业生写下十页感谢信
在哈正利的书柜里,有一封珍藏着的信卷。那是中南民大2016届民族学专业学生张沙毕业时写给他的。这封有十页纸的信,每页上布满着娟秀的笔迹,周围还细心地装饰着干花。
“那天拍完毕业照后,您说了句‘我要去行政楼了!’您肯定不知道我当时是有多么不舍。真的,看到您离去的背影,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在信里,张沙写道。
其实,张沙和哈正利之间,有一个“改了两个月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故事。
去年,张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师大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她花一个星期写完了毕业论文,就出门打工了。还不到一星期,论文指导老师哈正利的电话来了:论文不行,回来改!
“反反复复改了两个月,查了无数资料。”张沙说,那段时间,她非常郁闷,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对她这么严格。“直到论文通过后,哈老师才告诉我,你马上要去上研究生了,以后可能会做学术研究,所以我才这样严格训练你。”张沙说,那一刻,她又自豪又感动。“哈老师就是我的男神!做学问特别靠谱。”
和张沙一样,很多学生背后喊哈正利为“男神”,因为他的课,总是那么有意思。比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面向全校,是一门必修课。他会给不同的学生讲不同的内容:跟经济学的学生讲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优惠的经济政策、跟生科院的学生讲民族植物学、跟新闻专业的学生讲民族宣传和报道的知识;《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公选课就更热门、更难选了——上课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给别人送礼物,不送行不行?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起源于非洲,你们觉得可能吗?”……时不时有个课外调研,考试都是不设标准答案的开卷考试,只要学生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问题,自圆其说就行。
(作者: 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