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 陈凌燕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搅动大江南北,引发各路“吃货”热烈追捧。火热之余也有网友提出新问题:“相对吃什么,不吃什么也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啊。为什么咱们的饮食文化里各种食材极大丰富,忌口却那么少呢?”就此问题,记者四方打探了一番。
不少别人不吃的,咱们吃!
说到“忌口”二字,踏出过国门的人感触更为强烈,因为不少国家的食材品种几乎只能称为“简单”。
“鸡爪、内脏、猫、狗、蛇……他们特别不能理解我们连这些也吃。”网友“若水”跟记者说起她在美国的经历,“有一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外质问我:兔子那么可爱,你们怎么能吃?”
“KG-Jin”曾在英国工作。他说,有一天公司里发现一只壁虎,立刻有同事大喊“快把壁虎藏起来,要不Jin会吃掉它”,“这是玩笑话啦,但这说明在他们眼里,我这个中国人什么都敢吃。”
摄影师孙先生在南印度时,当地人从海里捞出大把海鲜给他。可吃完了他才知道,当地人从来不吃这些种类,“他们告诉我,因为我是中国人才捞给我。”
为什么会这样?过半受访者认为,中国人多资源少,开发食品是生存本能,因此给外人留下“什么都吃”的印象。
“这里头不排除外国人的一些误解,但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导游陈小姐说,有回带团去非洲,团里一个成员指着湖上的成群水鸟问当地向导:你们会把它们抓去吃掉吗?那位向导反问:吃掉?为什么要吃这些鸟?“那位向导一脸疑惑。说实话,我当时觉得非常尴尬。”
“有个打趣的说法:西方的探险家通常发现新大陆,中国的探险家通常发现什么可以吃。”《亲爱的西餐》作者王海莹表示,东西方的饮食差异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一个是向外拓展,一个是向内探求,两者侧重面不同。”造就这些不同侧重的,则与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有关,“伦敦大学有个专业,叫’饮食人类学‘,专门从饮食角度来分析人类的行为、历史。”
中国人的忌口不是少,而是很多!
“其实,咱们中国的饮食文化里,忌口不仅不少,而且很多。”营养学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睦红卫副教授对此有不同意见。她举例说,中医中的饮食禁忌不仅非常多,而且分类很详细,“比如过敏人不能吃鱼等发物、体质热的人不能吃辛辣物。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忌口’,不是简单的吃与不吃,而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
睦红卫说,我国历史悠长,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但农业生产力一直比较落后,因此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各种食材进行了充分开发,不止是找到什么能吃,还有多种保存、烹饪方法,努力物尽其用,“如此而已。”
她认为,其他国家的“忌口”,确实有饮食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但也并非他们就不吃“奇怪的东西”,比如法国人吃鹅肝、蜗牛,日本人吃鲸鱼……
她特别从营养学角度指出,许多西方国家的饮食讲究简单、清淡、新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科学使用食材,在加工过程上减少营养损失,这应该成为饮食发展的方向。”
(作者: 编辑:记者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