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汪彤
转动镜头寻访古建之美,捕捉光影传承荆楚文化。近日,“雪花纯生匠心营造”荆楚文化巡礼大型采访活动行至汉阳龟山东麓的长江边。相传大禹治水时,率众疏江导汉,使长江、汉水在此交汇,朝宗于海,大功告成。因此,这里屹立着一系列与纪念大禹有关的建筑,禹稷行宫正是其中之一。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原名禹王庙,明朝天启年间,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因原建筑曾数度毁坏,清同治三年(1864年),行宫再次重修并保存至今。去年3月,历经150年风雨的禹稷行宫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宫建筑融南北特色
盖青小瓦,砖体牌楼,迈入这座占地380平方米的行宫,古朴气息扑面而来。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在前殿与天井之间,有一个木质透雕、外方内圆的落地罩,如门一般将院内空间分隔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忠平曾于上世纪80年代参与行宫整修工作,他介绍,这是典型南方园林建筑特色的体现,“如此隔而不断,又虚实对比,使整座院落显得优雅而宁静。”
行宫内采用梁柱式砖木结构和硬山布瓦屋顶,中轴线两侧的卷棚顶廊庑与宫廊连通,围成方形天井,这又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在杨忠平看来,禹稷行宫构思合理,制式相宜,不仅充分融合了南北建筑特色,也具有湖北当地特点,比如屋檐上的鱼头龙身装饰。大殿内有两尊大禹像,一尊是其帝王装束,威严肃穆,另一尊是其治水装束,平易近人。巨大的禹迹图悬挂在殿内,从图可知,大禹当年治水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神兽受感召改邪归正
感念大禹因公忘私、忧国为民,后人每当洪汛期间,都要在禹稷行宫举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大禹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世人,还令原本兴风作浪的神兽也改邪归正。行宫旁,记者注意到一尊底座形态酷似乌龟的石碑,大禹文化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国华告诉记者,这叫赑屃碑。赑屃是一种外形酷似巨龟、脚下却拥有锋利爪牙的神兽,传说上古时代,其常在江河湖海里行恶,后被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被其降伏并成为治水先锋,推山挖沟,疏遍河道。洪水治服后,大禹担心赑屃本性难移,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其驮着,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据传,赑屃受大禹教化后,也学会慈悲为怀,常常为民祈福,人若抚其头部并许下心愿,则会心想事成。据了解,此碑系明代遗物,已如卫士般守护禹稷行宫数百年。
雪花纯生全国主题外拍活动渐入尾声,其中的重头戏“雪花纯生·年度中国古建筑摄影师”评选活动也即将到来。一路走来,我们了解着古建筑的文化,触摸着古建筑的温度,相信每一位外拍人员都有最令自己动容的作品。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