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图 (图片来自网络)
荆楚网消息(记者沈素芬)4月3日,湖北省公安交管部门发布清明节交通报告显示,清明节期间湖北扫墓热度在全国排名第五;同时,统计大数据发现:南方人更重祭祀。记者通过采访和梳理湖北省17个地市州清明节习俗发现,湖北人重祭祀这话不假,此外,湖北17个地市州的清明节习俗也各不相同。记者列举了9个代表性地区,一起来了解下这些风俗吧。
清明节“挂纸”
武汉:“挂纸”习俗
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清明祭祖
黄石:清明是除了春节外最重要的日子
清明节对黄石人来说,是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无论多忙,黄石人都会回家乡亲自给逝去的亲人祭祖。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以此表示祖先在天之灵会一直护佑自己和家人。
大姓家族一同祭扫祖墓
天门:大姓家族一同祭扫祖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有的大姓家族,还于清明节聚族人于祠堂,用族田稞租买纸钱、鞭炮、幡标,由族长主持,到同族祖墓祭扫。
有的地方还于清明节出外游玩。或放风筝,或赶庙会,俗称“踏青”。 现在机关、团体、学校组织青年、学生祭扫烈士陵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寒食节
仙桃: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古时叫三月节,因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扫墓,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沔阳至今还有“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的民间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地米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古时有男女互赠彩蛋以示爱意的传统,但流传至今已演变为煮鸡蛋。
大人带孩子祭祖祈福
黄冈:大人带孩子磕头祈福
清明节这一天,黄冈人不管有多忙,都会丢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家人翻山越岭地来到祖坟前,来祭奠自己的先祖。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人们身体得到锻炼,身心更健康了。来到祖坟前,长辈人会拿铲子给坟培上新土。培上土后,人们会烧冥币,纸钱;而后用扫把把祖坟周围打扫干净。然后摆上贡品。这些仪式结束后,大人会带着孩子们给祖先磕头祈福。
家家门插柳枝
荆州:人人头戴柳枝,家家门插柳枝
从古流传至今的清明习俗中,荆州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扫墓,全家人带着菜肴、果品等来到先人坟莹前烧纸钱、放鞭炮,进行虔诚跪拜,寄托哀思。寄托哀思。在祭祖扫墓活动中,除了烧纸钱、放鞭炮、跪拜外,还得“培坟”替坟墓加土,清除杂草、修整树木。
荆州的清明祭祖扫墓习俗又称“插青”,即人们用各色的彩纸剪成条纹,再挂于竹棍一端,做成“清明吊”插于先人的坟头。”江陵、监利等地的民间扫墓还习惯用土块压上一圈白纸,以示孝敬。在古代,每年清明节,朝廷还专门给官员放七天假回乡祭祖。
清明节人人头戴柳枝,家家门插柳枝的习俗在荆州颇为盛行。在汉唐时代,人们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而今,荆州还传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
放风筝,也是人们清明时节的所喜爱的活动,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往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就像串串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古时,楚人常常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明之风把断线的风筝送往天涯海角,让一切烦恼都随风而去。清明期间还有个讲究,不能去捡别人放飞的风筝,以免沾上晦气。踏青、郊游、插柳、放风筝之外,荆州人在清明期间还有蹴鞠、荡秋千、植树等习俗。
标墓
恩施:“标墓”
恩施土家族人过清明节,主要风俗是祭祖扫墓。过去,大户人家每年于此时举办“清明会”,请僧道做法事,祭奠祖先,宴请族人亲朋。“清明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盛行。1943年,恩施市土桥坝赖氏家族举办“清明会”,因赖氏为西迁恩施的湖北省政府机关腾借房屋有功,民政厅长朱怀冰等官员还到场参加。解放后,因不存在“大户人家”,这一习俗也不存在了。
对于恩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标墓。《恩施县志》载:“清明扫墓,以竹悬纸钱,用各色花纸做成宝盖,旗锣鼓伞,插于坟上,叫做标墓。”“竹悬纸钱”,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状,扎成束,悬挂在竹竿或木棍头上,插在坟上,俗称“清明吊”或“清明飘”。纸扎的“宝盖”与佛教有关,佛前供器为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这些在宝盖的饰件上都有反映。“旗、锣、鼓、伞”是标墓队伍的仪仗形式,锣、鼓指主家请的或亲戚送的花锣鼓班子,旗、伞是标墓队伍举奉的标志物,以示隆重,过去的旗、伞用纸做,现在也用布做或用毛巾与真伞。
宜昌:“赶堆子”
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清明前立碑。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解放以后,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人死后,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
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
清明祭扫
孝感:清明前一天,大人孩子要洗澡
在孝感,祭祖又叫上坟,上坟之前人们不能吃早饭。而且清明的前一天,上坟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显出祭奠的诚意。在古时候,女人是没有权利去祭祖的,除非是年纪很小的小女孩。
祭祖一定要带上一些东西,比如鞭炮,铁锹,锄头,还有黄表纸。祭拜时,大人们会先扯掉杂草,再用铁锹,锄头等在坟上修理一下,换上新土。坟呈三角形形状,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几张黄表纸。接着就开始放鞭炮、磕头。祭完回家,还要在家里的每个门前插上杨柳
(作者:王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