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宋代怀古音乐”专场(学术)音乐会在武汉音乐学院演出。(记者 梅涛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实习生宋志辉)浑厚的钟声、空灵的吟唱,28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宋代怀古音乐”专场(学术)音乐会,在位于武汉音乐学院的湖北音乐博物馆举行,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音乐对话。这是在追溯距今千年的古乐背景下的学术研究成果,首次集中将传世宋代乐谱付诸音响化实践,从此中国古代音乐就不再只停留在文献里。
音乐会节目由三类组成,第一类为宋代古谱古乐,第二类为依照宋代古谱古乐的编创曲目,第三种类以今人创作为主的怀古曲目。令观众仿佛置身于一条奇妙的音乐“隧道”,从遥遥南宋,慢慢回到今天。
音乐会以第一类型为主。其中,男声合唱《鹿鸣》《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古人多用于宴乐,出自南宋朱熹《风雅十二诗谱》,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有关《诗经》的乐谱,经美国已故音乐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译谱,为宋代音乐的现代演绎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在钟鼓伴奏下,音乐会还上演了由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林萃青译谱的《中兴礼乐》雅乐。
据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音乐“原真运动”,探索古代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在此背景下,武汉音乐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等单位,成立了中美联合研究小组,联手做怀古宋乐研究,并诚邀作曲家黄汛舫教授合作。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湖北音乐博物馆馆长孙晓辉介绍,中国古代音乐,要数宋代音乐是今人最可触摸、聆听的。宋代文献里有大量乐谱,一代代学人对其进行仔细考证,并将部分译谱。“宋代怀古音乐”在宋代乐谱解译成果的基础之上,探索付诸音响化,改变了中国古代音乐史无声研究的局面。
4月8日,武汉音乐学院“宋代怀古音乐会”将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参加“中国宋代艺术史国际研讨会”演出。
带谱宋词穿越时空再唱响
姜夔曾居汉阳20年,身世令人叹惋,音乐令人叫绝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宋志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首《扬州慢》,让人记住了南宋著名词人姜夔。
28日晚,“宋代怀古音乐”专场音乐会上,女声独唱演绎了由姜夔作词、谱曲的《杏花天影》《扬州慢》《鬲溪梅令》等,让人恍若穿越时空。
姜夔(1154-1221)是继苏东坡之后难得的艺术全才,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但他的文学和音乐才华太杰出了,连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都是他的“铁粉”,有感于他名气实在太大,宋光宗赵惇甚至破格要他到礼部直接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没考上。姜夔一生创作颇丰。据介绍,其《白石道人歌曲》收词80首,其中17首带有曲谱,大部分是他的自度曲,也有同时代人作的乐曲以及姜夔记录下来的旧曲。这17首每首都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斜行注节,扣于字旁。这些有谱的词调是姜夔一生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百余年来一直吸引着音乐家、文学家及史学家的注意。我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人曾对其深入研究并作了译谱。
从姜夔作品来看,他走过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许多地方,游历了很多名胜。他曾在汉阳住了近20年,姜夔的父亲曾在汉阳当官,父亲去世后,姜夔寄居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称,怀古宋乐研究团队,曾从汉阳到扬州,寻访了姜夔留下的历史痕迹。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