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机会擦肩而过
好不容易等来一场雨,能否通过人工增雨让雨势“锦上添花”,让江城一解旱情?昨晚全市人工增雨作业人员现场守候4个多小时,可惜天公不作美。
18时许,市中心气象台监测到即将发生的强对流天气后,全市人工降雨作业点纷纷进入待命状态。江夏、新洲、黄陂三个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已全部赶往作业现场,等待最佳增雨时机出现。20时,记者致电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喻简约了解到,受雷电影响暂不具备飞机上天播撒碘化银增雨的条件,正在考虑发射增雨火箭炮。稍晚时间雷电密度减少后,江夏区山坡机场增雨点试射一枚增雨炮弹,但发现降雨云团已往我市西北部移动,“走暴”已结束。喻简约介绍,昨晚降雨是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来得快也去得快,影响范围和降水量均有限,所以未能出现合适作业条件。
截至23时记者发稿时,人工增雨作业人员还在增雨点等待是否会生成第二拨降雨云团。不过从目前的雷达数据显示,情况不太乐观。
暴雨对整体降温效果不明显
是沙尘暴还是人工增雨?昨晚的恶劣天气引发各种猜测。原来成因与上周日傍晚一样。“这还是典型的夏季强对流天气”,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刘火胜说,最近两日我市高温又回到38℃以上,地面积聚了大量热能量。地面暖空气在向高空上升途中偶遇冷气团,冷热空气碰撞之下气流加速运动,空气中积蓄的水汽和热能量短时间内同时释放,形成短时狂风大雨、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
刘火胜介绍,强对流天气一般持续时间短,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因而对于全市整体降温的效果不明显。记者查询21时我市气温发现,果然雨停之后1小时气温回升了0.2℃。据了解,今天白天还将继续晴热高温天气,但晚间可能再次出现强对流天气。
三镇天气精细预报如下(汉口、汉阳、武昌相同):
今天:多云,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7℃,相对湿度40%-80%,东北风2到3级;明天:多云,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7℃,相对湿度40%-85%,东北风2到3级;后天:晴天到多云,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7℃。
昨晚1人
因灾死亡
市应急办下午发出微博预警
预警>>>
本报讯(记者蔡木子)昨晚,突如其来的雷电阵风降雨过程,又使许多人一夜未眠。据市政府应急办信息,截至昨晚11时,我市已接新洲区报告,因遭大风袭击,倒房20户36间,183间房屋受损,转移安置113人,1人因灾死亡。
近一月时间困于酷暑,昨天下午开始“发作”的极端天气又让武汉猝不及防。
“所有维修师傅均在路面上查找和抢修。另因报修电话太多,几十名接线员均忙不过来,请勿重复来电报修。”市应急办微博显示,昨日下午因大风、雷电突袭,我市多处供电线路受损,部分地区供水也因此受到影响,工作人员随即展开尽力抢修。
“为什么不早点发预警信息?收到手机短信预警信息雨都停了!”微博平台上,不少市民抱怨。
事实上,昨日,市应急办的第一条雷电阵风预警微博早在14:35就发出了。但这条微博并未引起市民关注,仅获7次转发。
随后,在17:03 、18:24 ,应急办又两次发布预警微博,被转发次数增多至50余次。但此时,雷暴大风天气已经开始。
“武汉市民还是对于短信通知比较习惯,但这种方式有自己的局限性。”市应急办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比如某运营商发送800万条短信,就需要长达5-6个小时的时间,还没有算上内部沟通、报批时间。“我们希望武汉市民多关注政府应急微博客。但考虑到老年人等不便上网的群体,也希望各通讯运营商、电视电台等公共媒体主动尽到社会义务,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主动发布信息,以减少市民的损失。”
(作者: 编辑:田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