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日上午9时,武汉大道金桥段东侧,出城车辆排成长龙,西侧却空空荡荡。有专家建议,假日期间可试行潮汐式交通管理模式。 (记者 魏铼 宋枕涛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姚启慧 通讯员 张鹏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堵在出城路上,成为许多武汉人的切肤之痛。
5日上午,扫墓车辆骤增,数百旅客堵在路上错过航班,甚至有机组人员堵在天河机场的高速路上。
当日8时,新武汉人吴义红在汉口新荣村客运站买了10点多的车票回老家麻城,等到下午3点,他还没上车。客运站工作人员称,出城拥堵,客车出不了城,也无法按时返站接客。
昨日下午2点,吴义红乘长途车返汉,在三环线遇到返程高峰,又堵了1个多小时才到站。
凌晨4时,首现交通高峰
5日凌晨6时许,记者乘车经三环线往东西湖方向上高速,车行至欢乐大道即遇到巨大出城车流。
当日7时至12时,武汉各出城高速公路车流量明显增大,其中前往岱黄府河最堵,截至当天18时,进出车流近15万辆,创历史新高,比去年清明多出2万多辆。“市民错峰出行‘错’到了一起。”岱黄高速府河收费站负责人昨介绍,往年清明节首日出城车流一般在清晨7时才增大,但今年凌晨4时就出现高峰。
交管部门分析,这几年逢节必堵,市民都主动“错峰出行”,导致高峰提前。
车流密集,交通事故飙升
车流增大,少数司机急于突围,致擦碰小事故明显增加,让拥堵雪上加霜。在汉正街做生意的刘湃从东西湖区舵落口往京珠高速入口开,11公里的路开了近两小时,沿途看到数十起多车擦碰事故,致车辆排成数公里长队。
交管部门数据也显示,小长假期间,122指挥中心共接事故报警4211起,日均报警量是往日近2倍。“这5年多,我每年长假都开车回家,以往堵车是收费站收费造成,如今出城遇堵一半以上是交通事故所致。”刘湃说,路越修越好,却越来越堵,对事故造堵这类不可控因素应有足够预案。
交通预警,需更精细科学
梳理2010年以来本埠媒体关于节日报道发现,从2012年起,江城交通基本陷入“逢节必堵”常态。
交管部门分析,私家车逐年递增,节假日自驾游需求日益强烈,导致城市道路在这一爆发式集中需求面前,显得太脆弱。
“未来一定变为‘逢放假必堵’。”武汉交通专家胡润州说,随着全民休闲时代来临,几乎每逢周末,赏花、徒步、登山、采摘等车流,就会让三镇出城道路吃不消,交管部门应提前做好应对。
他建议,借用外地“潮汐交通”模式,节假日期间,对几条出城道路设立“可变车道”:上午出城多,可在出城道路的逆向车道上“借”几股道;晚上返程多,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大大缓解堵车。
建立统一的精细化预警机制,也是有关部门应吸取的教训。胡润州说,铺天盖地的交通预警,让市民产生误判,主动错峰“错”到一起,也导致交通拥堵混乱。
他建议,交管部门应协调建立一个统一的预警机制,像天气预报一样每小时发布各景区“人气指数”和道路“拥堵指数”,预估车流数据,提前调节车流量,科学化引导市民出行,而不是提前一天甚至数天“预测”或“预警”。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