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岸区举办“同心杯”少数民族运动会
图为武汉市民族中学学生表演竹竿舞
图为少数民族志愿者上门慰问社区老人
图为汉铁高中新疆班诚信超市
湖北日报讯 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就像是爱的容器,盛满对人的关怀和陶冶。”
省党代会要求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江岸区地处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区域,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1461人、流动人口2000多人,来自回族、土家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白族等23个少数民族。该区设有一所民族中学、一所民族幼儿园、一家民族养老院,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开设新疆班。
近年来,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岸区委、区政府带领辖区各族居民守望相助。特别是今年以来,江岸区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让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实现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工作引领,筑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去年,江岸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殊荣。江岸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外事侨务办公室)近年来也先后获评“全省民宗系统先进集体”“全市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办实事先进集体”“全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制度保障 打牢民族团结地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涉及基层宣传、教育、引导治理等诸多方面,仅凭一个部门、一个机构,难以有效推动。
江岸区打破部门间的壁垒,高位推进。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统筹和协调,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张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的民族事务服务管理工作网络,也越织越密。2010年,江岸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机构单设,并增加了行政编制。各街道、各社区也均明确了分管领导、兼职干部和工作人员。
江岸区还制定了《关于在全区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工作机制和各牵头部门的工作职责,让创建活动拥有机制保障。
营造氛围 培育民族团结沃土
江岸区民宗局长罗丽萍,是两位孩子的“妈妈”——一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另一位则是来自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女孩孜白旦。
2011年,江岸区汉铁高中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共有新疆籍学生278人,来自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4个民族,90%的学生来自南疆地区的农牧民家庭。
孩子们离家远,学习任务重,又处于青春期,需要更多关爱。2015年,汉铁高中开展代理家长活动,由江岸区负责人与新疆班学生结对子。罗丽萍主动申请当孜白旦的“妈妈”。
每逢节假日,罗丽萍都带着孜白旦游玩一番,并在家中给她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去年冬天,一天晚上大降温,罗丽萍迎着寒风赶到孜白旦的宿舍,为她送去羽绒服。孜白旦动情地说:“穿着妈妈给我送来的羽绒服,我不只身体暖和,更感到暖心。”
罗丽萍与孜白旦的母女情,只是一个缩影。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计划、纳入各类学校教育计划,江岸区正通过“三个纳入”,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民族工作意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推进民族团结,除了瞄准“关键少数”,还需全社会形成共识。江岸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动员辖区各单位开辟宣传专版、专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民俗知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阵地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团结专题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文体活动;在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市场、服务行业以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政务中心等重点领域,开展创建宣传教育,抓实宣教活动。
形成社会共识,需要广泛宣传,也需要典型引领。江岸区以实事求是、群众认可、特点突出为原则,树立在创建活动中取得全面或某领域成绩的典型,适时表彰或向上级机关推荐,营造典型竞相涌现的社会环境。此外,该区制定区级典型培养和宣传规划,采取多种形式,为典型们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促使其不断提高。江岸区还调动和利用媒体、社区小报栏、小屏幕等各种宣传平台,开展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街道、进学校、进场所、进军营“七进”活动,全方位宣传典型事迹。
在江岸区的挖掘和宣传下,汉铁高中新疆班的事迹被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广泛报道,2014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被评为“荆楚楷模”。百步亭社区、大江园社区、武汉市民族中学、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一批民族
团结的亮眼名片争相涌现。
几年来,江岸区已先后涌现出1位全国先进个人、14个省市先进单位、15位省、市先进个人等先进模范代表。《中国统一战线》《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等国家级媒体多次对该区民族团结创建进步工作进行大篇幅宣传报道。
创新服务 巩固民族团结局面
“多亏江岸区的干部们倾情帮扶,才有我的今天。”昨日,提起自己的创业史,回族在汉经营户马一洒充满感激。
马一洒刚到江岸区做生意时,由于年轻气盛,常与顾客发生口角。江岸区民宗局和街道的干部主动上门服务,一边帮他解决经营中的困难,一边引导他文明经营。如今,马一洒的生意越做越好,还被选为湖北省甘肃商会常务副会长。去年,武汉遭遇洪灾,他捐赠价值3万多元的西域甄饺,上堤慰问防汛抢险的部队官兵和志愿者。
创新方式、倾情服务,让民族团结成为江岸区的主旋律。
——网罗动态,及时帮扶。建立少数民族人口数字信息网络平台,区、街、社区干部实时掌握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动态、需求,及时提供相应帮扶服务。
——全社会编织关怀网。在辖区所有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部分少数民族经营户门店内建立少数民族服务联系点,及时精准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咨询、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民族事业,武汉深捷科技公司每年儿童节都带领员工,给少数民族孩子送去学习用品;湖北福珍公司常年捐助玉山民族养老院。
——加大民族教育保障力度。确保辖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制发《江岸区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纳入区“十三五”规划;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并保持逐年增长;在汉铁高中投资建设新疆楼,开设清真餐厅,教育局每年增拨100万元资金补助新疆班生均经费。
——“组合拳”及时化解矛盾。依托社管数字平台,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网格员及时巡查、上报信息,及时控制、妥善处置涉民宗纠纷;建立民宗干部日常巡查排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分析研判;定期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沟通座谈,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完善《江岸区涉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包括民宗、公安、国安、工商、食药监、城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民族宗教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嵌入式融合让社区成为民族团结的“细胞”
——江岸区探索中心城区民族团结创建新路径
在武汉市江岸区,少数民族居民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社区,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细胞”。江岸区通过嵌入式融合激活“细胞”动能,让生活在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从“被接纳”走向“自主融入”,探索出一条城市民族团结的新路径。
百步亭社区有16万位居民,其中常住的少数民族居民773人,分别来自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18个少数民族。社区专门成立了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下辖9个工作小组、820个楼栋小分队、300多支网上工作小分队、170多支特色民族活动队伍。
依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族工作网格体系,百步亭社区的民族工作实行“三级负责”制,即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区,工作小组负责苑区和驻区单位,工作小分队负责楼栋、活动队伍、微信和QQ群。社区对少数民族家庭坚持“三必到、五必访”:少数民族居民有突发性事件、有不满情绪、有大的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住院病人、下岗失业人员、孤寡老人、刑释解教人员必访,实现少数民族居民的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喜有人贺。
此外,百步亭社区还为每户少数民族家庭建立档案,包括居民的民族、工作状况、个人爱好等40多项内容,并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窗口和少数民族维权“谈心吧”,帮助少数民族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同样探索让少数民族居民嵌入社区大家庭的,还有江岸区大江园社区。
该社区居住着90多位少数民族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摆着多张“联系卡”,上面印有社区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服务的联系人电话。为服务好少数民族居民,大江园社区建立民族档案,对辖区少数民族居民实行一户一册一人一卡,让他们在社区交到知心朋友,营造和睦邻里关系。
嵌入式融合,让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彼此敞开心扉,成为一家人。
每年春节前夕,百步亭社区都举办万家宴。回族居民马爱民将亲手制作的清真凉菜拼盘,命名为“邻里和谐一家亲”。自2014年入住百步亭以来,她每年都会带领回族居民举办“温馨相聚开斋节、和谐幸福一家亲”活动,并领着全家参加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队。
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居民居买尼牙孜·肉孜,在市、区两级民宗部门和社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烧烤店,并娶了一位汉族妻子,还先后安置了200多名老乡就业,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百步亭社区回族居民周洁,退休后,主动当上楼栋的党小组长,积极组织所在楼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每逢过年,她都张罗邻居们聚在一起包饺子、一同吃年夜饭。邻居们也很尊重周洁的饮食习惯,事先准备清真饭菜。
民族团结看江岸·故事汇
阿不力孜的“张爸爸”
张启宝是武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副调研员,也是新疆籍被拐儿童阿不力孜(化名)的“张爸爸”。
年仅13岁的阿不力孜被拐骗到武汉市被迫行窃。救助站点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时,他已好几天没有进食,身上还有多处伤口。将阿不力孜接回救助中心后,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清真餐食,并为他包扎伤口、清洗身体、安排宿舍。
阿不力孜刚来救助中心时不爱说话,为消除孩子心中的隔阂,张启宝每天主动与孩子交流。阿不力孜终于敞开心扉,与张启宝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经过与公安部门的多日协作,救助中心确定阿不力孜是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人。为早日让孩子与家人团聚,张启宝和同事们将孩子全程护送回家。当看到阿不力孜和父母抱作一团、喜极而泣的时候,大家都留下激动的眼泪。
新疆班学生的第二个“家乡”
超市无人售货,学生自觉付钱,6年来分文不差。这一传奇,发生在武汉市汉铁高中新疆班。江岸区数百名新疆学子6年接力,作答这份“诚信答卷”,也为民族团结划上自己的注解。
2011年,位于江岸区的武汉市汉铁高中,开设新疆高中班,学生主要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等4个少数民族。学校为新疆学子开了一间专门出售清真食品和学习生活用品的超市。超市无人售货,学生自觉付钱,如遇找零困难或忘带现金,就写在记账本上,付清后再自己划掉。超市里,一本本写满姓名、日期、金额的账本,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学生们的购物记录。
支撑新疆学子完成这份“诚信答卷”的,是来自江岸区全社会的关爱。
汉铁高中每天为每名新疆学生免费提供一个鸡蛋、一盒牛奶、一个水果,并为每名新疆学生找一个“代理家长”,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江岸区的爱心企业家还为新疆班的学生们专门设立总额达10万元的“疆岸学子奖学金”。该奖学金分两年发放,每年资助4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社会关爱,让新疆学子们把江岸区当成第二个家乡。新疆班的学生们主动成立雪莲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图书馆担任义务管理员、帮忙巡视校园、参与校园保洁;节假日期间,他们走进社区看望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参加慰问演出。
如今,新疆班的诚信文章越做越大,开展“诚信考场”“诚信上网”和“诚信服务”等活动,树立了新疆籍学生在内地的良好形象。他们的事迹被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广泛报道,2014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被评为“荆楚楷模”。
撰文:祝丽芳 孙胜元 刘三
(作者: 编辑:连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