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新洲区扶贫点村民回忆杨汉军:随口一句牢骚,他都放在心里

发布时间:2017-08-21 11:02:11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宋磊 通讯员王红伟

2015年11月12日,杨汉军走进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孤寡老人郭桂荣的家,揭开锅盖看老人的伙食 通讯员毛俊 摄

“几好个人哦,就这么走了。”听说组织部长杨汉军牺牲了,87岁的孤寡老人郭桂荣直抹眼泪。

老人在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生活了一辈子。她认识杨汉军,是因为这两年他常往这个村跑。两年前,市委部署精准扶贫工作,这个村是杨汉军的对口扶贫点。

近日,记者来到毛家冲村。在村民眼里,他的形象是好兄弟、好儿子。

每次去村里,他都不忘看望一位老人——“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儿子”

凤凰镇位于新洲西北,与麻城、红安毗邻。一路上,丘陵起伏,鲜见平整的大块农田。村里人说,这一带的土地很贫瘠。

得知记者前来,一些村民和村干部都赶到村委会办公室。说话间,他们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每次调研,杨部长从来不会先来这里”,一位村干部用手指指办公室四壁,“他都是直接去老百姓家里,去田间地头”。

郭桂荣就是杨汉军常常急着去问候的老人之一。她家是一栋青灰色的平房,简单朴素,却整洁坚固。记者注意到,正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是杨汉军第一次来她家看望时,村里一位干部拍下来的。

她家以前是危房,这栋平房的落成,“多亏了杨部长关心”。

郭桂荣回忆,大约是两年前的年底,杨汉军走进郭桂荣的旧屋,一眼就扫到屋子的墙壁:斑斑裂痕,布满大窟窿小洞眼。杨汉军表情凝重,蹲下身子与老人攀谈。过后他起身,走近灶台,揭开锅盖,看老人吃得怎么样。他还摸了摸被褥,“盖得暖和吗?”他问老人。

临走时杨汉军叮嘱扶贫工作组,一定要快速解决老人的危房问题;老人走路不方便,门口的碎石坡要改造,铺一条水泥路。

七八个月过后,老人的新房子盖好了。杨汉军得知消息,特意赶来参观。这次他牵着老人的手走到门外,叮嘱她保重身体。

之后,杨汉军每次来毛家冲村,都不忘去看看郭桂荣老人。有一次走访告辞时,他对她说:“就把我当成您的儿子。”

这句话说的人很平静,但在老人听来,很震撼。

村支书程纲全记得,在一次会上,杨汉军对基层同志们说:“我们就是要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带着感情做工作。”

  蒙着灰的椅子,他径直坐下——农家出身的他一直不忘本色

  毛家冲村程居岗湾门口是一片水塘。记者看到,这里修起了凉亭,还有观景走道,放眼看去,绿树成行,水波涟涟。村民陈桂芳说,“这里以前是一口死水塘,杂草丛生,垃圾漂浮,很远就闻到一股臭气,是杨部长带队的扶贫工作组来了之后,特意为村里修整的”。

  杨汉军那次来村里,陈桂芳就在现场。她记得,那是去年初的一天,天气有点冷。见杨汉军一行人走到了村口,她鼓起勇气走过去,大声对杨汉军说:“我们这口水塘,20年前可以洗衣洗菜,现在你们看看,塘边都没法站人了。”

  令她没想到的是,面对自己的“莽撞”,杨汉军立即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把这个意见记下来”。

  半年后,水塘就有了现在这番景致。

  “我当时真没细想,也就随口一喊,哪知道他这么重视。”陈桂芳说。

  在贫困户曹解新家,记者见到一把旧木椅,“这几天,一看到它,我就想起杨部长的样子”,他告诉记者,2015年底,杨汉军来到他家,随行工作人员想拿块抹布擦擦这把椅子,杨汉军却径直坐下,与人们聊起家常。后来村里人都知道,杨汉军也是农家孩子出身,对农村、对基层有天然的亲近感。

  杨汉军的仙桃老乡昌长娇告诉记者,杨汉军从小在仙桃沙咀村长大,他继承了父母朴实敦厚的品质。

  干部“走在村里狗不叫”才是境界——“汉军部长达到了这个境界”

  市委组织部信息处处长段红波,曾在毛家冲村挂职两年。他告诉记者,去之前,杨汉军要求他,要挂就“实挂”,住到村里去。

  这两年里,段红波就一直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一间平房里,仅周末回一下城区的家里。两年来他走访农户,调查他们的经济状况;支持村委会工作,支持和参与村里经济建设。

  段红波记得,杨汉军去年来到村里调研产业示范园区,对村干部说,抓产业很重要,同时要关心贫困户土地入股情况,要让贫困户“务工优先、分红优先”,扶贫要扶到点子上。

  在凤凰镇党委书记汪剑波印象中,杨汉军从不说大道理,他的话总是通俗易懂,“抓实务,接地气”是他的工作特色。

  这两年,在市委组织部的对口帮扶下,毛家冲村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的日子好起来,每个贫困户去年可支配收入平均超过1万元。

  记者离开毛家冲村时,郭桂荣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盯着通往村外的路。记者得知,老人前几天一直在念叨,想去参加杨汉军追悼会,见他最后一面。

  临告别时汪剑波介绍,平时村委会要求,各个村干部不要老呆在办公室里,要常到各个自然村湾去走访,去抓工作,“用句土话来形容,就是干部走到村子里,狗子不叫,才是境界”。他对记者说,“汉军部长达到了这个境界”。

  这样才是贴心人

  本报评论员 刘林德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干部好不好,工作实不实,有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群众拿不拿你当贴心人。

  贴心,可谓最亲密的关系,做到贴心,大概需要达到三种境界:心里装着群众,把自己当人民的儿女和公仆;走到群众中去,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打成一片;走到群众心里,将心比心,让群众跟你掏心窝子。

  有的干部也没有官架子,常对群众嘘寒问暖,能看到群众的疾苦困难,但却听不到老百姓的心声,不懂老百姓心里真正的急盼怨恨。这就是贴心的境界不够,老百姓还是拿他当个“官”,人心隔着两层肚皮。

  “就把我当成您的儿子”,走在村里狗不叫,说明杨汉军对扶贫点很熟,对群众很亲。老百姓的牢骚愿意说给他听,他能听得进、办得妥,这才是走进了群众的心里。这位管干部的干部,做到了和群众贴心,对我们所有干部,都是启示。

  没有群众的认可,我们什么都不是。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老百姓交真心,我们才能不断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