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张通:为建设幸福湖北提供坚实环境支撑

发布时间:2012-08-26 07:33:25来源:SRC-13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通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关系人类生存、国家发展、民族未来。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驱动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全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改善,为建设幸福湖北和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推动生态湖北建设。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保理念和目标任务融入到全省“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试验区等“一元多层次”的发展战略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按照中央关于湖北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先行先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非常之思谋划环保工作,用非常之为破解影响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建立环境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环境影响风险评估和“一票否决”机制。二是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开创“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排污费征管新模式,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探索开展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三是完善环保投入保障机制。将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从2009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省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主要污染物减排成绩突出的地方政府和污染减排项目单位;每年新增5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从发展阶段上讲,我们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从资源禀赋上讲,湖北缺煤少油乏气,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突破环境资源制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以环境保护支撑发展、引领发展、优化发展、服务发展,环保生产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科学谋划布局,规划环评先行。通过规划环评、重点行业专项环评和工业园区区域环评,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等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严格环境准入,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实行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县域经济体成为承接工艺新、污染轻的轻纺、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等产业的区域,“一主两副”中心城市成为承接汽车、光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高科技制造企业的区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承接旅游服务产业的区域,环评日益成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三是深化污染减排,腾出环境空间。我省保持污染减排高压态势,以减排硬约束倒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各类污染减排项目3352个,关闭各类污染企业(生产线)715家,关停小火电机组121万千瓦,2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各县区基本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十一五”控制目标。四是突出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经济。抓住国家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试点契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和荆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规范推进。作为全国首批低碳产业建设试点省,“十一五”期间我省年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5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1.67%,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08%和11.78%,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74亿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始终把服务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农村环保破题引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全省各级征收排污费每年安排20%以上投入农村环保。将农村环保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探索出了以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两清”)、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两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治”)、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两创”)为主要特色的湖北“四两”农村环保模式。2010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共投入整治资金近20亿元,对全省2300多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受益人口390多万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惠民,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为重点,推动全省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立餐饮、娱乐等三产行业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噪音、灯光扰民难题。三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民生促和谐。省政府将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率、结案率纳入对市州政府节能环保考核范围,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多发势头,全省无重大或特别重大环境事件发生,实现了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投诉案件数量“双下降”。

  二

  湖北的环保实践证明,环保是生产力,加强环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环保就是增加生产力总量。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保护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社会上对环保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很多人虽然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由于环境问题作为典型的“外部性”问题,环保这个生产力更多体现在整体层面、长期层面,而很多地区和企业的行为更多地受局域利益、短期利益影响,认为环保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环保对地方政府来说,主要是以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来体现的,有人以此认为这是对企业的“管、卡、压”,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事实上,生产活动创造的财富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收益,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损害后果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这样的损益分离及权利义务的不统一客观上不利于环境保护,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企业环境义务进行监管和调节。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来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2008年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947.6亿元;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如果加强环境保护,把这一块损失避免了,就等于增加了GDP,就是增加生产力总量。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力的提升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将环保这个生产力放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有机统一之中,必须从产生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上着手,牢牢把握“社会”这个落脚点,通过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倒逼机制减少生产力的“灰色损失”,从而体现改善环境就是增加生产力总量。

  加强环保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力。西方近代以牛顿力学、纺纱机、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转入工业文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激增、生态失衡、自然资源短缺等引发的“生态危机”,已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代价。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认为开启了“全球环保时代”。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种种危险信号表明,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资源和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明确提出“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站在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高度谋划全局,摈弃片面的发展思想,不单纯以GDP论英雄,加快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全面推进制度创新,通过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价格、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现绿色生产力的“加法效应”。

  加强环保就是提升国家生产力。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谷物、油料作物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进口冲击,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在生产成本和价格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可以增加出口,得到某种补偿。但是,在加入WTO后,我国许多农产品出口屡屡遇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阻断,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绿色贸易壁垒,是贸易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契合,是贸易保护中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隐蔽性,成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贸易壁垒。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跨过关税壁垒的障碍之后,而另一个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却是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中有关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贸易与环境亦随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日渐频繁、广泛的国际交往中, 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界限, 对全人类的生存前景提出了严峻挑战,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全球性的发展潮流。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的谈判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焦点和国际社会竞争的热点。李克强同志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虽然国际上对“绿色贸易壁垒”仍有争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上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从人类的整体及长远利益出发,我们必须适应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动迎接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在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同时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环保不仅是国内促发展、保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保利益、树形象的重要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不仅体现承担全球环境治理任务的外在压力,也体现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当前,绿色贸易推动了我国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出现等,绿色产品将成为国家贸易竞争的新热点,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拥有市场。因此,改善环境就是发展提升生产力,提高国家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

  环保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环保生产力实现新飞跃的优异业绩,推动实现绿色繁荣。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当前,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群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方面。要围绕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抓好这些重点领域的环境风险防控。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严防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力推进工业企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步伐,强化灰霾天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着力解决扰民严重的噪声、餐饮业污染问题。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控,分级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对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源的风险排查和评估,治理整顿企业自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掌控危险废物流向,从源头防控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倒逼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降低环境风险。

  二是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要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生态环保工程,提升环境保护和管理创新水平。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要率先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着力彰显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先导效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湖北长江经济带要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努力打造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环保和绿色创建活动,力争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继续抓好秦巴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重要生态屏障以及“三江、五湖、六库”等重要水域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三是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目前,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要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认真落实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不断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增加受益人口,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三年示范任务。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逐步攻坚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工矿企业污染等治理难题,以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生态和有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是强化环境执法和综合监管等工作。要严格环保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以基础、保障、人才等工程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推进全省环境监测预警、环境监察执法、环境应急、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环境科研、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自然保护区监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