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发布时间:2012-12-28 16:21:06来源:SRC-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与问题导向之原动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使哲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回应人类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现实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场全方位的哲学革命,使哲学拥有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 是与问题相依相存的。因此,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问题是开启思想之门的钥匙,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一方面,问题具有客观性、先在性,因为问题的存在,认识才有原由、有内容、有价值;另一方面,问题具有聚焦性、方向性的特点,只有抓住了问题,认识才不会是笼统的、零碎的、杂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第66页) 马克思更是鲜明地指出: “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 可以说,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把握问题的基础之上。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作为动力,就是源于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问题。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认识课题和新的发展要求,这种新目标、新课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所谓改造世界,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或者说,世界的改造是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去实现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取决于回应问题的程度。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这是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同上) 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如果脱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用几个抽象的概念和几对抽象的范畴简单地去套现实,那么就违背了辩证法的本质,就把辩证法变成了形而上学。因此,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贯彻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间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就必须从问题出发,否则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便是表面的、简单的、偶然的。毛泽东对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有过很多深入分析,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立足于中华民族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剥削这一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是立足于中国要通过工业化改变农业国的落后面貌这一大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坚持和巩固工农联盟的结论。邓小平分析和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就是立足于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制定“韬光养晦” 等外交策略。离开问题分析事物及其联系,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够深入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但如果要分析具体事物的两面性,必须放到具体的问题域中去。如果不顾具体实际,机械地套用事物两面性的规律,简单地下判断,就必定要犯错误,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始终是问题导向在开路,是辩证法在开路。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看。人们办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或曰价值取向,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而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价值取向,往往只要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立场即可。其一,看其对待问题本身的态度。凡是敢于直面问题者,往往代表进步和正义力量;凡是回避绕开问题者,往往夹杂某种个人私利。其二。看评判问题的标准。对同样的问题,由于立场不同,评判的标准和态度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三,看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效果。问题密切联系着利益。也就是说,从“为了谁”、“依靠谁”,可以推断出“我是谁”,我站在谁的价值立场上。问题的解决还要看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谁受益、谁拥护,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等等。价值立场决定了能否提出以及如何提出和解决问题,是非、善恶、美丑、先进落后等等也往往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中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问题导向,是它巨大的力量之源。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出场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就是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的。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第193-194页)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