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

发布时间:2012-12-28 16:21:06来源:SRC-2

    四、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问题导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重大意义和主攻方向。

    前面的分析说明,问题导向实实在在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在这“三化”中,“中国化”是基础,是前提,中国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立场,从中国实际出发,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是中国问题; “时代化”即所面对、所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 “大众化”是指通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听得进、听得懂、听了信,为他们所掌握。

    首先,要有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其一,马克思所探索的是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前进,正处在解决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问题之中。其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是其最本质的、内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阶段性成果或者个别结论可能因为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不会过时。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会使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 其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个重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其四,资产阶级虽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立场,但在实际中却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分析,采取技术措施,对他们自身存在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良。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式市场资本主义被拉下了神坛,欧洲福利资本主义也难以为继,这从反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应对人类危机和问题中所具有的价值和力量。其五,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和一大批学者、专家,甚至包括一部分政治家,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从1980年日本学者使用“中国模式” 的概念,到2004年美国学者提出“北京共识”,再到近年来中国问题研究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特色” 以及中国提供的“价值性财富”,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参见谭扬芳、贾江华) 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喧嚣一时的“历史终结论”、“华盛顿共识”,到中国成功应对亚洲和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的“出乎预料”、“北京共识”,西方学界的修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第二,要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倡导良好的学风文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执政团队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角度看,学风问题是党性原则问题;从理论工作者的角度看,学风问题是学术原则和学术品质问题,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致力于解决学风文风问题。

    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学风和文风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只能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才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要靠每个人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当前理论界存在的学风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思想和理论,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志,简单套用西方理论任意剪裁中国国情,甚至达到某种痴迷的程度,以至于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我们不难找到西方经济学家、西方政治学家、西方社会学家,但很难找到中国经济学家、中国政治学家和中国社会学家。” (郑永年) 二是热衷于背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别结论,不愿、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语言游戏,表现出一种“理论” 的自负。三是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路、办法、成功的经验缺乏兴趣或自信,习惯于框架对接,“削足适履”,在框框面前亦步亦趋;即使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形成了新的结论,但因为在经典中找不到依据,便失去了自信。四是在文风方面也存在欧化、洋化、故弄玄虚的问题。陶德麟先生对时下文风作过一针见血的批评,他说,现在有的博士生写的论文可以说是用汉字写的洋文,用汉语说的洋话,比古文和外文都难懂;不仅他看得非常吃力,彼此之间也常常看不懂,更不用说要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了。(陶德麟) 只有走出书斋,深入实际,老老实实地沉下去,勇于和敢于直面问题,同时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生动、丰富的思想源泉,才能使口头上、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中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和文风问题。

    第三,要有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有一个看问题的正确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保证。

    看问题的方法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误区,即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所谓“简单化”,就是就事论事,往往只注重抓住一些琐碎的问题,看不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重大影响,因而也就抓不住重大问题。所谓“片面化”,就是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远背景,往往窥其一点不及其余:从某一角度看似乎是正确的,但若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看,便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所谓“绝对化”,就是缺乏历史的眼光,静止地看问题,看不到问题形成的历史过程,似乎问题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学会用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深远的历史眼光去看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系统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避免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避免盲人摸象、断章取义,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