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我省集中育秧闹春耕纪实:牵住粮食增产的“牛鼻子”

发布时间:2013-03-27 05:04:02来源:SRC-13

  水稻“单改双”,关键是育秧

  保粮食,“三农”工作头等大事。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粮食增产“5亿斤以上”新目标。

  粮食年年增,起点越来越高。“九连增”后,再增产的潜力在哪里?

  我省粮食生产结构中,水稻占七成。抓住了水稻,就抓住了大头。

  监利毛市、天门九真、汉川刘家隔等地一些农户告诉记者,去年一季稻改双季稻后,稻谷增产低则400公斤,高则500公斤。

  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说,我省粮食增产最大的潜力是水稻“单改双”,而集中育秧是保早稻面积、促进双季稻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

  我省适宜发展双季稻的水田有1000万亩以上,而去年实有双季稻茬口500多万亩。如果适宜水田全部“单改双”,可多打粮十几亿公斤。

  今后5年,我省计划新增早稻面积300万亩,带动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600万亩。

  双季稻潜力大,但推行起来难,因为种植双季稻特别劳神费力。目前,留在农村种地的大都是妇女与老人,羸弱的体力承担不起双季稻生产。

  种双季稻难,难在育秧与插秧。早春气候多变,温度忽高忽低,早稻育秧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另外,插早稻秧费工,插晚稻秧暑热难忍。

  徐能海说,早稻生产50%的集成技术、60%的灾害因素、70%的劳动强度,在育秧插秧环节。而工厂化集中育秧与机插秧,从根本上解决了育秧难、插秧难问题,破解了双季稻发展的瓶颈。

  所以,各地推进集中育秧,得到农民积极响应。在监利黄歇口镇兴华农机合作社,66岁的农民夏循武在与合作社负责人毕利霞在谈订秧的事。夏循武是王河村二组人,他告诉记者:“我们王河村一组、二组的几十个种粮户都商量好了,今年把中稻全部改成双季稻,有600多亩田,委托合作社育秧、机插。”

  天门市惠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九真镇东庙村建育秧工厂后,带动东庙村早稻面积比去年扩大1500亩。60多岁的村民阳祖发说:“人人都知道种两季比种单季增产增收,但我们老两口体力跟不来年年只种一季。现在育秧工厂建到了家门口,育秧插秧都交给合作社,我今年要种10亩田的早稻。”

  华丰合作社在天门沉湖基地新建育秧工厂后,带动这个传统中稻种植区“单改双”面积达到1万亩。

  刘家隔双马合作社实行农户自主购种,合作社免费育秧、有偿机插的服务模式,带动全镇新增早稻面积6000多亩。